宏觉寺出土文物视频
宏觉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
民国拍摄牛首山南面
牛首山
牛首山对面的祖堂山,佛窟寺的所在,就是最高的那座山
牛首山普觉寺大殿铁佛,今天已经没有了
1956年7月14日,佛寺附近的祖堂山精神病院里有几位病人不知怎么竟跑了出来,在牛首山弘觉寺佛塔玩得不亦乐乎。这几个精神病人看来病情很严重,完全失去了作为成年人的基本控制力,他们不断地在塔内底层追逐喊叫。
其中一个人在和另两位同伴追逐的时候,还不停地用脚狠狠跺着地面。不过在他疯狂的跺了五六脚之后,地面出现了塌陷,露出了一个黑黑的大洞,他整个人都掉进了洞里面。在洞里他,因此变得更加狂躁,不断在里面乱喊乱叫。另外两个人见此情景,竟跟着跳了下去,和底下的人一起打闹,拼命的叫喊着。
这时,被喊声和地面塌陷的响声惊动了的和尚们闻讯赶来。见到眼前的这一幕,他们大吃一惊。并不是说看见这三个精神病人在这里玩耍嬉戏,而是他们竟不知道这里居然还有一个如此大的空间。他们马上组织人把这三个病人从洞中拉了上来,同时,他们报了警,让警察把他们安全的送回了精神病院。
在了结这三个人的事情之后,弘觉寺的和尚跳进了坑中查看。发现这个洞穴很深。而在火把的映照之下,还发现了隐隐约约的黄色亮光,里头好像放置着不少的东西,于是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了当时的住持。
住持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南京博物馆,博物馆的考古队对这个坑进行了勘探和清理,经过仔细地挖掘之后,他们证明了这个是一个六七百年前的佛塔地宫,由于已经被塌陷的石块砸得乱七八糟,出现了破损。因此,南京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启动了紧急发掘方案,组织人对其进行了仔细勘测。
此后,他们很快清理出了一个高35公分,宽40公分的鎏金喇嘛塔。从塔座下枋刻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以及背面刻“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这些文字中,我们可看出这个塔是一个叫李福善的太监,用自己毕生储蓄的金钱打造成的贡品,放在了这个佛塔的地宫下供奉佛祖,为自己来世积德。
经过后续的清理,考古专家恢复了喇嘛塔完整的原貌,鎏金喇嘛塔实际上是由鎏金塔和砂石岩塔基及四个瓷罐合成一个“金刚宝座塔”。
塔基为高十六厘米的须弥宝座,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方刻有题记,记载制作喇嘛塔的制作者和供养者。
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内部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须弥座上的佛塔为藏式佛塔式,塔身有四个壶门,塔内放置有释迦、韦陀佛像等,塔刹由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组成。
须弥座上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及骨灰等物。
“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表明了此塔供奉人的身份,即为明代内府二十四衙门前三位的御用监的首领太监。
佛塔上的铭文显示,奉施者李福善曾在正统初年任御用监太监,这与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北京法海寺碑文中一致,从碑文中我们得知李福善本名为李童,永乐初年入宫,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颇受恩宠。是与郑和同时期的御用监太监。景泰四年,李童死于旧病“风疾”(可能为偏瘫一类的疾病)。
国宝档案郑和归宿视频全长13分钟
郑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是唐宋时期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其祖父及父辈均为元朝重臣,封滇阳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马和出生。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率军开始进攻云南,第二年,朱元璋平定云南。正在这一年,马和被明军擒获,遣送南京,经过阉割,进入宫廷充当太监。那年他才14岁。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马和赐给四子燕王朱棣。在这种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马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朱棣称帝后,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师和尚道衍引郑和受菩萨戒,取法名福善。郑和成为佛门弟子。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故人们也以“三宝”为佛教的尊称。郑和既信奉佛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宝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郑和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因此而彪炳于史册。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宣德八年,即1433年四月初,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因病去世。根据文献记载,郑和的遗体在印度火化后,骨灰和牙齿被船队带回中国。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郑和船队返回南京。明宣宗得知郑和去世的消息后特别颁旨,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南麓,命御用监李福善为郑和修建墓葬。
因为郑和既是回族人,又信奉佛教,李福善就在牛首山上修建了伊斯兰风格的衣冠冢,供人们祭拜,就是今天的郑和墓。李福善又按照藏传佛教礼制建造弘觉寺塔,用来安放装有郑和骨灰和牙齿的鎏金喇嘛塔。
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