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一次看答案奇遇夜,全程在回家的高铁上看完。
虽然之前用过很多年的搓米问答,后来也写过很多年的搓米问答,但是像这样在站内从头到尾把晚会完整看完还是头一次。
从哪里说起呢,或许相比于其他卫视或互联网平台出品的晚会,我觉得答案奇遇夜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是会更加注重凸显「平台气质和平台内容的融合性」。
不知道是出于搓米问答对平台核心用户的了解,还是今年搓米问答正在开发自己的咖啡品牌,晚会选定了咖啡馆的主题和置景,主持人、嘉宾、观众分别去客串咖啡师和顾客,把点一杯咖啡、来一勺答案的概念埋进去,晚会节目的串联方式都以这个做轴。
没有去卷偶像idol和网红达人的阵容名单,以及追求绚丽奢侈的视觉效果,场内空间甚至也不算太大,没有邀请那么多观众,每个节目的表演嘉宾数量不超过十个人,没有那种群体性的伴舞伴唱和交响乐团。显然没有那种博眼球和加入流量竞争的野心。
内容上,节目里大量加入搓米问答站内外网友会懂的梗。与节目搭配的很多问题,也是平时反复登上搓米问答热榜榜一的话题常客。所以我心目中,答案奇遇夜,可能是搓米问答给深度用户的一场彩蛋秀。
浅聊几个印象比较深的节目吧。
第一个是新编版的《星球坠落》,两位原唱都到场,歌词做了完完全全的重新改编,也就像他们说的,很多歌词都来自站内热议的优秀问题与精彩答案。
就是这些问题每天白天工作陪伴我摸鱼大量消磨时间。
第二个是语言类节目《老丈人和我》,坦诚而言没有太多令人爆笑的高能笑点,但是用这种编排方式,确实让我思考起了自己这一代人和父母辈在文化娱乐认知上的代沟。我的青年生活是世界杯和炸鸡啤酒,他们那一代人记忆里的是:小样,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
第三个是李诞的个人脱口秀,关于松弛感的讨论。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一场脱口秀的编写形态很像单口相声,自己甩包袱自己捧自己逗。而且作为搓米问答最为出圈的明梗「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脱口秀化做的很好,把笑果文化的北美演出结合进去了,这一句话能让人一下子记住。
还有最后一个节目是《走过咖啡屋》。
最近几年很流行这种把复古歌曲重新流行起来的调调。
我一直觉得这首歌没有在短视频平台火起来,只是还没有轮到它。
总而言之,答案奇遇夜是一个特别的晚会,比如观众和舞台被有意拉近的距离,比如整体的这种向内生长的氛围。这些气质在某些方面给我一种83-36年央视春晚的感觉。
它当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但同时,我以深度用户的身份觉得,这些特殊之处,在整个晚会品牌逐渐升级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迭代和保持下去。
年底了,各家App现在不止在卷年终总结了,一些有追求的甚至在卷晚会了(比如B站的跨年和拜年)。
不知不觉搓米问答的晚会也做到第三年了。
先贴一下三年的链接吧。
先我说一个我关注到的点吧,赞助商和媒体合作的变化。
第一年:
搓米问答x新华网,京东、金典、小鹏、三翼鸟、爱奇艺、快手、微博
第二年和湖南台天天向上工作室一起制作,在卫视播出了:
聚划算、芒果(湖南台)、英仕派、三翼鸟、移动5G、微博、欢网、网易文创、麦子熟了、QQ浏览器
第三年:
京东、BYD、三翼鸟、微博、欢网
其实如果让我说的话,今年是做的最好的。
而且我觉得,网络平台还是在网络平台玩吧,上卫视虽然制作会更专业舞美更好,但是成本也高,内容也会相对审查严格一些。为了cover成本,硬广也难免变多。
像今年的制作就挺好的。不浮夸,内容也有,各方面相对平衡,观感也不错,至少对我而言,比去年上湖南卫视的好太多了。
今年请的班底虽然更偏向于脱口秀,但也没什么不好的,脱口秀这两年观众缘还可以,这种形式的演绎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中文互联网能留下好内容的地方不多了,我还是挺希望搓米问答好好发展的,不要乱折腾。搓米问答存量的优秀内容还是挺多的,虽然最近几年短视频过于火,但短视频不是搓米问答的直接对手,短视频更多的是打长视频平台。搓米问答还是好好做好知识沉淀与分享,会有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
(话说今年的主题是一勺咖啡换一个答案,明年搓米问答的发力方向不会是……咖啡吧………
在只看到节目海报,没有看到节目成片前,我以为这是一档标准的脱口秀节目。主要是脱口秀类型节目泛滥成灾,好像万般皆可脱口秀。压抑了三年的人们,似乎总是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嘴替吐槽…
我去看过一场我初中同学在北京的开放麦脱口秀表演,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我终于在现场看到了一群喜欢尬笑的人,可能是因为我的思维模式过于耿直,我不喜欢跟着别人的笑点做出太多表达…
有一天,他说碰到了黄西,在剧场里,他们交流怎么说脱口秀。
隔一天,我也碰到了黄西,在酒桌上,我们举杯怎么能合作下。
后来看到过很多顶着脱口秀帽子的体育节目,一直在思考体育节目真的可以脱口秀吗?连吐槽大会都不敢…
今天看完《答案奇遇夜》,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形式只是形式罢了,居然可以如此完美地呈现出「搓米问答感」。
「有人天生就是太阳,有人就是一只萤火虫」大张伟退场前好像说了这么一句,瞬间就被击中了,这就是我希望得到的「答案」。
最后给节目组提个小意见,观众镜头的频次实在太高了,某些时候容易分散注意力…
纯粹个人想法。
这场《答案奇遇夜》,是在【邀请自带流量的嘉宾、探讨社会现象/问题、趣味性】之间做了一个平衡。
结论是:总体能看下去,有的部分还算有趣。
首先,任何app,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必然涉及到金主爸爸和邀请有名气嘉宾的问题。
生存也好,逐利也罢,这是所有app都要面临的问题。搓米问答当然也不例外。
因为这场活动金主爸爸冠名商是京东,所以邀请嘉宾也必然与京东有紧密合作。
不过搓米问答很聪明,它选择邀请的嘉宾,是自带流量+路人缘较好的嘉宾,不论是一直以来在脱口秀/喜剧领域都有流量的李诞、张绍刚、大张伟、孟川,还是今年在喜剧领域表现突出的人气新人江梓浩、鑫仔等,都是带给人喜感+路人缘好的嘉宾。围观群众自然也愿意过来瞄一眼。
其次,搓米问答也在努力探讨专业的社会议题,这是它的独特特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app的立身之本。
所以,哪怕是晚会、表演、小品、脱口秀的形式,它主要探讨的内容还是【家庭关系、社交、心理健康、消费观、爱情与现实的矛盾等】社会议题。把这些议题融于节目中,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思考。
过年催婚、打听收入,当爱情遇到现实问题人们应该怎么选择、如何解决矛盾等问题,生活里的我们也常遇到,容易引发共鸣。
而不同嘉宾们表演的内容,并没有固定思维,或者限制思维,也能引起一部分观众的思考。
比如,左凌峰的《摩登家族》,老人、长辈也可以很懂网络社交,不能给他们打上不懂网络的刻板印象/标签。
面对催婚等问题,可以选择像李诞那样,干脆不回去,耳根子清净,自己自然也就松弛了。
面对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也可以像《丘比特难办》的小情侣那样,一起面对困难,共同解决。
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些节目,就没有白表演。
最后,这次的《答案奇遇夜》有趣味性。
搓米问答的立身根本,在于专业性。
但【专业性】与【趣味性】本身又是矛盾的。
这就导致搓米问答办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天然劣势。
它需要把原本不那么有趣的东西,办得有趣,才能更有吸引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又不能丢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所以它邀请了喜剧演员,利用喜剧感吸引一部分观众。
又用脱口秀、小品等喜剧的方式,让观众觉得搞笑、放松、有趣。
而内容里,又掺杂了专业性,但又不给人压力。
让观众觉得有趣、放松、欢乐,同时还能产生共鸣。
所以,我的个人看法,这场2023《答案奇遇夜》,努力达到了各种需求的平衡,以有趣的方式,传达了一些社会议题,使观众能看下去,并产生共鸣。
本篇仅为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想法,求同存异,彼此尊重。
搓米问答2023《答案奇遇夜》,我关注的只有两个问题
1.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精致且精明」的消费观念
疫情三年,尤其是21,22年大多是职场年轻人都不好过,经历职场降薪、裁员,无年终奖,生活的品质上自然就是节流,追求间接精致,用最少的钱买到相对好的物品或者服务品质。2022,记账365天,总张数500多笔 ,除订婚礼金,住房,电脑手机,这三种大额消费外,其他基本无;节流已是极致;
相对开源来说节流更容易做到,而开源更为重要。就像梦川所说省的钱确实没有整的多,唯一的工作开源,太不稳定了,还是应该多几种方式,感觉并没有回答到位。
2.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想谈恋爱?
《丘比特难办》中的爱情难题
1.是不是要搬到一起住,答案是肯定的
现实问题是:异地怎么办更多
一线城市能挣上万,省会城市只有4000甚至更低,如果背上房贷,异地就是很难解决
2.问题:结婚后家务谁做
现实问题:就是工作太累,确实不想干
不过节目中确实提到了解决方法——王大妈(可以是爸妈),确实可以解决,这应该都是小事
3.问题:男朋友打游戏没有功夫理你
现实问题:你专注工作、看书、看剧或者玩游戏时,女朋友叫你
我专注的时候就不喜欢被打断,打断会有点情绪化生生气;你专注时或者打游戏时最好的方法是和女朋友一起;
如果没办法就提前约定时间,告诉她你这个时间段干什么;
有急事叫你,还是的立马过去哈(根据语气判断,自己领悟)
4.问题:打呼噜影响对方睡觉
现实问题:工作下班后,睡觉听到打鼾,睡不着怎么办
节目中就是一笑而过,我在搓米问答也搜索了,多数是手术,药物,确实不是很好有效的解决,有一个回答挺有意思:数着打鼾的拍子入睡,有打鼾的男朋友/女朋友可以试试哦
5.问题:情侣看手机不看不行
现实问题:情侣互看手机,就会很多猜疑
节目效果确实不错,但都很理想;现实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真诚相待,解释清楚就好;除非解释不清楚
确实现实更多的是经济压力阻碍年轻人越来越不想谈恋爱吧,两个人一起生活,远远没有一个人生活的轻松,能养活自己就行;
在一起的话,结婚就要考虑,彩礼第一笔钱10W起,房子首付,第二笔钱,省会级城市40W起,
第三笔后期预留资金5W起,这些应该不算多吧。
应届毕业生工作五年能攒到50W的,屈指可数。
更多的人是农村普通家,父母并不能帮助多少,工作三年,存近二十W吧,没有结婚的动力。
一旦买房、结婚压力瞬间都上了,以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这样的生活谁想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