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 你比别人牛一点 !
一 文 说 透 一 个 字
小提示: 正确读音在后面。先详细了解该字,再确定读音,你会发现更有乐趣呢~
话说在古代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位书生正在书房里苦读,突然间,天空中传来了一阵低沉而连绵的轰鸣声,书生抬头望向窗外,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他不由得感叹道:“这真是“虺虺其雷”,如同千军万马奔腾一般。”
详解该字
读音:虺有两个读音,分别是huǐ和huī。
含义与用法:
1.读作huǐ时,虺的本义是指一种毒蛇,如《诗经》中就有“维虺维蛇”的说法。它也可以指小型的蜥蜴,因为蜥蜴的外观与蛇相似。
虺蛇:泛指毒蛇,也用来比喻恶人。
此外,虺还用来形容声音,如[虺虺],除了形容雷声,还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类似的声音。
虺虺其雷:形容雷声响亮而连绵,出自《诗经·邶风·终风》:“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在古代,虺字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象,如雷声、蛇类。至于这蛇是怎么跟打雷扯上联系的,笔者也没整明白。知道的朋友请留言告知。
2.读作huī时,是第一声,用来形容马匹疲劳生病的样子。
虺隤:指马匹疲劳生病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没有志气的状态。例如《诗·周南·卷耳》中提到:“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虺颓:与“虺隤”意思相近,也用来形容疲劳生病的状态。
字源与演变:
虺字的字形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等不同阶段。最初的字形像是一条昂首翘尾的蛇,后来增加了声旁“兀”,形成了形声字的结构。隶变后的楷书写作“虺”。

文献考证
在古文文献中,“虺”字的使用颇为广泛,它的含义和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诗经》中,“虺”字多次出现,如在《诗·小雅·正月》中有“胡为虺蜴”,这里的“虺”指的是蜥蜴。而在《诗·周南·卷耳》中的“我马虺隤”,则用来形容马匹疲劳生病的样子。
《尔雅·释鱼》中提到“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在这里“虺”被解释为一种毒蛇。
在《说文解字》中,“虺”字被解释为“虺以注鸣”,并指出“从虫兀声”,说明了其形声字的特点。
《楚辞·天问》中有“雄虺九首”,在这里“虺”被用来形容具有神话色彩的大蛇。
在其他古文献中,“虺”字也有出现,如《书·仲虺之诰》中提到的人名“仲虺”,以及《唐书·则天本纪》中提到的姓氏“虺氏”。
通过这些文献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虺”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丰富应用,它不仅用于描述动物,还涉及到人名、姓氏等方面。这些文献为我们理解“虺”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虺蛇
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字汇》
在古代文献中,“蝮”和“虺”都指的是一种毒蛇。
根据《尔雅注疏》的记载,孙炎对“蝮”和“虺”的区别进行了说明:“江淮以南谓虺为蝮,广三寸,头如拇指,有六鯦毒。”这表明在古代,生活在中国江淮以南地区的人们将这种毒蛇称为“蝮”,而江淮以北的地区则称之为“虺”。这种蛇头部形状像拇指,且具有相当强烈的毒性。
为虺弗摧
“为虺弗摧”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 huǐ fú cuī,出自《国语·吴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小蛇不打死,长大了就难以对付,用来比喻弱小的敌人如果不立即消灭,将来就会成为大患。
在《国语·吴语》中,这个成语是在讲述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战争故事时出现的,当时吴王夫差在击败越国后,越王勾践派人求和,吴国的伍子胥劝吴王夫差不要接受和议,以免留下后患,他用“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来警告吴王,但吴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导致了越国的复兴和吴国的灭亡。
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应该采取坚决和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问题。
后记: 此文小编努力查阅资料,用时3小时X分X秒完成。
客官如有收获, 点赞+在看 安排一下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您的支持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让我们一路领略汉字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