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推
期
荐
山东诗人‖刘永军
导读编辑‖雪高阿佳
山寺
文/刘永军(山东)
没有桃花缤纷
担水的童子,木桶里也有日月
人间芳菲于此地
杳然出尘
我,只是游山的过客
把道德
装在心里。却,不会念经
只知道,一步有一步的风景
山下
有等我一生的爱人
(二)
空山。积雪,掩起钟声
石径仍斜
菩萨躲在大殿里,诵无字经
山头的明月
把人间照了一次又一次
破碎的心,才会完整
出山。已经藏起所有的秘密
回头
积雪和月色
不着一丝痕迹
雪高阿佳读诗:此首“山寺”用两个场景打开,我理解成作者回忆某次去寺庙时的感想,把进山和出山的顺序链接成一条线,完美闭环,形成诗行。上片颇有些古典诗词的意境,精巧移用“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的情境,空灵而颇具深意。不会念经却把道德装在心底,人生一步有一步的风景,山下有等“我”一生的爱人,尘世间的美好跃然纸上。下片由眼前之景打开,以“明月”意象为引,连接心灵之境,过渡到“出山”之思,“回头/积雪和月色/不着一丝痕迹”结尾意蕴无穷,这一趟山寺之旅颇有意义,心灵仿若在禅寺中顿时禅悟,给读者和作者带来灵魂的深层次洗礼和领悟,感恩遇见。
春寒
文/刘永军(山东)
雪急。千山飞鸟,是否又隐起身子
孤径的石阶
青苔,又埋没了一半
我的平原上
马颊河水依旧北流,不急不徐
风紧,马尾松尽力俯下身子
护住身侧一抹春意
路上泥泞
依然奔走的人,不曾丢失勇气
喜或悲
一些平凹还需一场白填补
而万物在蓬勃之前,还要经历内敛
也如我
一些空洞的念头,趋于安宁
雪高阿佳读诗:这首诗歌写的是倒春寒蓬勃的雪景给作者带来的所思所想所感。作者擅长捕捉自然之景,再与个人思绪完美融合,最后以诗歌语言模式呈现,寄情于景。全诗娓娓道来,情感起伏相对比较平稳,作者从自然景致中体悟一些人生哲理,“万物在蓬勃之前/还要经历内敛”属诗眼,给读者以启迪。这首诗歌内涵颇为丰富,语言表达方面还可进一步精炼,诗歌的精炼雕琢术也是我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向,以读者的心灵感触交流真诚的想法,只代表粗略的个人见解,请笑纳!
惊蜇
文/刘永军(山东)
春,开始从纸上跃下来
迎春花儿不再羞涩
所有生机无须遮掩,在雷声中
进行一场
声势浩大的分娩
草木、虫豸的心跳,添满土地的褶皱
而我
开始驱逐流水,淌进麦田
雪高阿佳读诗:这是一首关于“惊蛰”的节气诗歌,遣词造句都与节气颇为吻合,第二、三节与“春雷惊百虫”有异曲同工之妙,末节把“我”作为庄稼人,对土地的精准感知力和依赖性完美诠释,农人对土地的质朴情怀跃然纸上。“我”开始驱逐流水/淌进麦田是全诗诗眼,只有让汗水淌入麦田,才有机会结出饱满的麦粒。末尾完美诠释了农人“春种秋收”的深刻主题,值得读者学习。
烟白
文/刘永军(山东)
去者,已去
阳光照在墙角旧机器上,尘土有油浸过暗芒
水缸中半是积雨水,半是青苔
斜倒的篱笆墙上,攀爬的葎草生机盎然
来者,已来
如一块投入寂静的泥块,落地没有响声儿
引来,马颊河水

洒下麦种
让根须往瘦弱的身体里扎
可以深一些、痛一些
回身,我们不必再寻找什么
心里的灯,等夜深人静时再点亮
安抚骨子里
藏了很久的战栗。记忆那么轻,那么白
雪高阿佳读诗:一首兼具情感和记忆的挽歌,通过新旧交替、自然与生活场景的描绘,传达出对时光流逝及生命更迭的思索,全诗线条清晰,哲思深刻,值得读者反复推敲。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运笔,末节呼应主题“烟白”,展现作者历经世事后的释然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末尾给读者营造一种如烟岚般淡远的缥缈之境,留白丰富。
暮鸦辞
文/刘永军(山东)
楚天千里清秋。鲁地
亦如此
扶桑花开
三五落叶,舞动一个落寞的季节
一河秋水,两岸芦花
匆匆归家的人,来不及说话
远方,交给远方
诗,丢在明与暗交错的皱褶里
不习惯遗忘,伸进斜阳的枯枝上
有一抹
走失的,秋的温暖和梦想
高粱熟了,柿子红了
一只乌鸦
把一枚桃核,在空阔地儿种下
长自由和浪漫
也长贫瘠,和无法预知
雪高阿佳读诗:这首“暮鸦辞”写得颇为新颖独特,有一种以诗言志的特色,作者以“乌鸦”自喻,末节点出主旨“把一枚桃核,在空阔地儿种下/长自由和浪漫/也长贫瘠,和无法预知”,作者以楚天和鲁地的对比秋景拉开诗题,引出“一抹走失的秋的温暖和梦想”,作者对诗歌的美好寄托溢出宣纸。当下颇为流行这种写法,创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学习!
水命人
文/刘永军(山东)
注定漂泊。身在北方却向南走
应该是儿时
经常受村外大河的浸润
奔波半生
身后,背着的老井从未枯竭
夜深时
捞出一抹月光,洗故乡的影子
老屋,是父母种下的山
思念总是绕了又绕
任翻卷的风声,掩住叹息
胸膛里总住着一条鱼
喜欢逆流
却知道源头
雪高阿佳读诗:这是我第一眼就想往下读的诗歌,取题新颖兼雨天读诗的缘由,一切遇见皆为机缘。此首“水命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漂泊半生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一份纯情犹如清泉之水,汩汩沁入心房。“胸膛里总住着一条鱼/喜欢逆流/却知道源头”升华式的诗眼,让人眼前一亮,巧用隐喻和精句收束全诗,既有情感升华又有想象空间,颇高级,学习取经!
【作者简介】刘永军,山东省平原县人,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种庄稼也种文字,在多家诗歌平台发表作品,偶有作品在《鲁北文学》《德州日报》等纸刊发表。
【创作谈】首先,感谢阿佳邀我做一期栏目。写什么呢?我是从二零二一年五月份认识淑霞姐的,从那时开始正式写点儿东西。十二月份加入阳光平台,正式写诗,继而认识许多好朋友,圈子变大。
写诗四年虽长进不大,但感觉写诗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多读、多学、勤动笔。只要定准自己的风格,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用心记住,把自己的情感代入进去。
有时会突然间脑子里蹦出一两句文字,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灵感”,那就赶快记下来,一句话也可能延伸成一首诗。比如《惊蛰》这首诗,便是我在浇麦子泛青水时,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我驱逐流水,淌进麦田”,然后到了晚上就写出这首小诗。
另外多练笔。以前大无畏,同时给几个平台写同题诗,一晚上写五、六首。但是不能敷衍,用心写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水平。写时不要急着下笔,要先找到切入点儿,再把感觉代入进去,再写文字。《山寺》便是如此,一气呵成,最后大致调整一下句式,没有太多修改。
其实,有时间最好还是写完后推敲一下最好,添字去字,添句去句,让一首诗趋于精简、明快。但方向不能变,不能脱离原意。
诗为大众而写,首先要让大多数人看懂才行,俗话说要“接地气”。写诗尽量生动、顺畅,要适当留白,言语可以华丽,可以质朴,意象与形象尽力融入,让一首诗鲜活起来。我不喜欢意识流,语言晦涩难懂,读来费力。
写诗还要源于生活,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在意身边每一件物事,会发现诗就在身边。把写诗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目的。要从平凡中写出新意,写出深意,但不要刻意。这些都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
最近,写诗愈发艰难,不如从前,和几个朋友聊起大多如此,希望如淑霞姐所说“破障”而出,写出让读者满意的好诗。庄稼人不会说,并且本身便是小白,就写这些吧。
🌸
【主编简介】雪高阿佳,本名汪爱红,江西籍,作品发表于《北方经典诗歌》《诗乡顾村》《彭泽文学》《神州诗歌报》《满洲里日报》等刊物。在阳光诗品平台开创《阳光拾贝》读诗专栏,已撰写诗评300余篇。
🌸
总结语:经过颇长时间的思考,我决定在阳光拾贝栏目做几期个人专辑导读,不知以何种方式呈现,对于我自己亦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我在想该以何种方式去读这些诗歌呢?机缘巧合,刘永军老师的诗歌带给我一些读诗的灵感,结合他的创作谈不难发现,这一期的写与读近似一种隔空的心灵对话,真诚的对白,是我非常喜欢的模式。诗歌属分行的文字,也属心灵的对白,每一位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需要在坚守自己的本来风格上继续精益求精,让诗歌呈现更加灵动而精炼。刘永军老师的诗歌语言整体质朴而空灵,擅长从日常生活挖掘诗意和深意,外加一些阅读和记录,平时发现诗意的瞬间随时记录下来,这是个不错的写作习惯,值得学习和借鉴。此期我读出了每首诗歌的真实感触,刘老师的诗歌总体思路打得颇为开阔,未来创作需要从生活细节方面进一步精雕,这是我个人的小小建议,希望未来能品赏刘老师更多精彩的佳作!如何让阳光拾贝呈现多元的视角分享,让读者、创作者、诗评者达到多方向多维度的终极互动和共同提升,是阳光拾贝栏目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此期刘永军老师的诗歌给予我多方向的启发和收获,感恩遇见!
🌸
阳光诗品编辑部
顾问:飞俗 敏-雪域 左非
总编:阳光
主编:遐姝 蓝天祥云
副主编:雪高阿佳 刘玉静
编辑:二桥 阳光不锈 一片风林 白云浅 林夕 思涵
编审:左岸 微妙 黄澜
群管: 忆寒 寒竹君
总编微信:18560146998
合作刊物:《西南当代作家》《泰山文化》《鲁中诗人》《作家新视野》 《北方诗歌》
注:本平台刊发原创诗歌,优秀稿件推荐到两家合作纸刊。阳光诗品写作群作为选稿基地,培养组织诗歌爱好者,欢迎有志之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