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蛾的雄虫成虫翅展35~45毫米,雌成虫翅更宽些;雄虫体长14~18毫米,雌虫虫体稍长些。体色褐黄,体表有长毛,前翅前缘褐色,体中部有三角形斑及黑斑。中横线成1条断续的白色宽带,有黄色和灰白色外缘。
后翅为棕黑色,翅上斑纹变化较大,雌性色暗淡,雄性色鲜艳。 成虫翅展66-70毫米。体粉褐色至茶褐色。触角短线状。前翅前缘边环状的斑纹,中央有1个深色稍绿色,角形斑纹,斑纹外缘有2条宽的褐色斜带。后翅狭小,腹部长大。卵球形,直径0.6-0.7毫米,黑色,微具光泽。幼虫深褐色、胸、腹部污白色,圆筒形,体具黄褐色瘤突,老熟幼虫体长44-57毫米。
幼虫粗壮,腹足5对,趾钩环式,刚毛着生在毛瘤上。单眼每侧6个,排成两列。幼虫多生活在树木的茎干或根的中间。成虫常在傍晚近地面飞行,颇似蝙蝠。如柳蝙蝠蛾等。蝙蝠蛾幼虫并非每天采食 , 而是数天采食 1次 ,平时虽然食物在身边并不积极寻食 。幼虫对含水量较多的食物取食积极而且生长快。 此虫虫卵椭圆形,表面光滑。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部棕色,体表乳白至灰白色,圆筒形,体节有深色毛基片。腹部、胸部有许多节,每节又有几个小节。腹足5对,趾钩较圆,臀足趾钩肾形。

蛹圆筒形,头顶有角状瘤、蛹、幼虫和成虫,其形态与其他全变态类昆虫如蝴蝶等的形态大体上相似,只是蝙蝠蛾的翅翼特别长些,因而翅展也特别宽些,以及体色和斑纹有不同而已。
大多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卵在地面越冬,或以幼虫在基部越冬。翌春5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转向果农林木或杂草等茎中食害。8月上旬开始化蛹г9月下旬化蛹终了。8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羽化盛期为9月中旬,终见于10月中旬。成虫羽化后就交尾产卵。以卵越冬。部分后期孵化的幼虫,或受其它干扰发育迟缓的幼虫即以幼虫越冬。翌年在7月旬开始羽化为成虫,随即产卵г2年完成1代。 成虫多集中于16-18时羽化。成虫白天多悬挂于树干、下木或杂草上不动,直到日落后才开始飞翔、交尾和产卵。成虫具背光性。
1、饲养管理蝙蝠蛾的饲养管理预备培养土及引种。为防止病原菌感染蝙蝠蛾的幼虫,首先必须对养虫设施及养虫土进行消毒。培养箱或盒内先铺上1~2厘米的石子,再铺上15厘米厚的养虫土(养虫土的配料参考如下:河沙50%、园土20%、腐殖土20%、黄泥松土5%、切碎的植物茎叶10%、麸皮5%)。每千克养虫土中添加1克硫酸亚铁和少量硅酸盐溶液,混合均匀洒上水,使其含水量在40%~60%,调节土壤的pH在5.3~6.8范围内,然后在其上面铺一层植物叶子后即可进行引种。引种多在5~10月,在地表面下10厘米土壤中(尤其在川贝母、珠芽蓼等植物根的附近),采挖蝙蝠蛾的幼虫。幼虫每平方米放养量为150~200只。常用蓼属等植物的根须进行饲喂,也可用胡萝卜、苹果等进行喂养。
2、日常管理。在蝙蝠蛾幼虫的养殖过程中,应每20平方米安装2个40瓦的日光灯,每天照明6小时左右,以保持适宜的温度,这样其生活史可相对缩短1~2年。一般控制温度在12℃~25℃,空气相对湿度为85%左右为宜。若是野外引进的幼虫须及时补充饲料,经过一段时间,它就会化蛹、羽化变成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