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穗杭纪行之三十二:岭南第一胜境镇海楼

梅庆吉

我们从越秀公园出来,走不远就到了镇海楼的后身,有路可直接走到楼的正面,红色墙面上写着“广州博物馆”字样。

从这里可以仰视到镇海楼的雄姿。这里是收票的,票价10元。从一道台阶上去,是一个很大的平台,镇海楼靠在后边,前边形成了一个广场。

我们没有先进镇海楼,而是走到左手方向,参观那里摆放着的许多古代大炮。其中有三尊克虏伯大炮,在这群炮阵里十分突出,炮身没有一点儿锈迹,发出黑色的光亮。对于克虏伯大炮,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它的名声在近代世界上几乎是尽人皆知的,而在中国的名声尤大。这种钢铁大炮伴随着KRUPP这个外来词进入中国后,沿袭以往对火炮命名的方法,中国人给了这种火炮一个非常威武的名字——克虏伯。

曾几何时,克虏伯大炮几乎就是中国海防的代名词。清朝末年,在欧洲早已威名赫赫的克虏伯大炮,开始一尊接着一尊地飘扬过海运到中国,成为了中国国防的骨干中坚,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庚子之役等中国近代的重要战争,随处可见克虏伯大炮的身影。到民国建立,已经在中国的国防战线上服役了几十年的克虏伯大炮老当益壮,依然活跃在军阀大战、抗日战争中,八一三淞沪大战,吴淞炮台上的国军士兵就是操着克虏伯老炮在抗击日军。这里摆放着的三尊克虏伯炮,一尊购买于1894年,另两尊购买于1914年。

这里还摆放着两尊规格比较大的炮,一尊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制造的,重达2000千斤;另一尊是清嘉庆十四年制造的,重达1000斤。相比之下,就看出差距来了,中国制造的已经锈迹斑斑,而德国制造的仍像新的一样。所以我儿子说,一比较就知道清朝为什么会失败了。

从这里往前走,会看到那里立着一些石碑,都是些很价值的。其中有一通“贪泉”碑引起了我的注意。此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四月,立碑人是郢人右布政使李凤等,碑的中间写着“贪泉”两个大字。碑的上方附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写的《酌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怀千金。

纵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依据《晋书·吴隐之传》:“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 因此,过去那些赶路的人,即使口干舌燥,也是望泉而过,不敢妄自饮用。但是东晋新升任的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路过贪泉时,却挹泉而饮,并写下了上面那首诗。他在广州刺史这个肥缺上,始终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任期满后,他从广州乘船返回建康(今南京)时,与赴任时一样,依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与前后刺史离任归还时“船载洋货,车装珍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贪与不贪,与饮此泉之水毫无关系。

贪泉遗址在广州城北的石井镇,古时是官员南来北往迎送歇脚之处,他们轻舟而来,满载而归,老百姓便把他们饮用过的村中一井讽喻为“贪泉”。广州剌史吴隐之在井壁题诗,以表示自己为政清廉的决心。明李凤刻的“贪泉”碑就放置在石门村贪泉旁,历代官员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村民讨厌迎送达官要员,便把贪泉填塞,把碑扛到江边埋掩。民国四年(1915)广东发大洪水,贪泉碑又显露出来,村民再次把它竖在贪泉遗址边。1964年,原件移置到现在我看到的地方,又由广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仿制一碑竖在原处。

琼穗杭纪行之三十二:岭南第一胜境镇海楼

碑廊前边有一个大棚,棚内展出的是西汉时期南越“人”字顶分室大墓,此墓2004年7月发现于广州市农林东路,是南越国早期“人”字顶分室的大型木椁墓。

墓坑平面略呈“凸”字形,长15.86米、宽8.9米,由墓道、前室和主室三部分构成。椁室分前、后两室,全部使用大型方条木材构筑而成,全长10.7米,两室分别以大型木柱封闭,前室较小,如一平顶的小椁室;后室较大,长7米、宽3.7米。两侧各以一根宽高均为0.8米、长7米的大木方作为壁板;后室的人字顶上部被现代建筑毁坏,估计高约5米多。这种结构的墓葬,在中国仅发现三座。从该墓的规模来看,估计为南越国的贵族陵墓。

看完了以上内容,我们才转到镇海楼门前。这座楼高共五层,因此俗称“五层楼”。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五层,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楼前有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子,为明代遗物。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道人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那里好像有“天子”出世,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果然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的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三字横匾。两侧有副对联: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据说此联出自清朝著名诗人彭玉麟之手,悬挂在楼的顶层。楼上还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眺白云犹是汉时秋。

此联出自民国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胡汉民之手。楼的一至四层为广州历史博物馆,展出了数千件有关广州历史的文物,第五层是购物商店。

镇海楼所在的位置,曾经是广州的最高点,原名“望海楼”。即使是最初建的时候,在这里也望不到海,只能看到珠江,可为什么要写“望海”呢?原来那时人们称珠江为“珠海”,所以叫“望海楼”,也就顺理成章了。但现在只能看到烟雨蒙胧中林立的高楼,珠江也看不到了。

围绕在镇海楼的后部,有一段古老的城墙,为明代遗物。明洪武十三年(1380),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将宋三城合而为一,并辟东北山麓,开拓城北八百余丈,城墙跨到了越秀山上。这段城墙就建于那个时候。

从镇海楼出来,向东走不远,就到了孙中山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