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作为我们身体的“后天之本”,不仅关乎我们的消化吸收,更是气血生成的源泉。
清明过后,随着春日的温暖渐浓,自然界的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这也正是养生的绝佳时机。

脾胃健康,则气血充足,面色红润,抵抗力强;脾胃虚弱,则可能导致气血不足,面色无华,甚至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
那么,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我们如何顺应天时,调养身心,特别是如何精心呵护我们的脾胃,让健脾养血成为日常养生的重点呢?
你是否也曾因为脾胃虚弱而遭受过疲劳、面色不佳、抵抗力下降的困扰?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01

小米熬粥,滋养脾肾

小米,这一日常食材,在中医中被视为滋养脾胃的佳品。其色泽金黄,与脾土相应,不仅能滋养脾胃,更能益肾。

特别是小米粥熬煮后浮现在表面的那层“粥油”,更是营养的精华所在,被古人赞誉为“代参汤”。

想要熬出这样的小米粥,需要耐心与细心。将小米放入锅中,加足够的水,小火慢熬。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中的营养逐渐溶入汤中,形成一层厚厚的粥油。喝上一口,不仅能滋养脾胃,还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温暖与关怀。

02

大枣健脾,养血安神

大枣,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在中医理论中,它不仅是滋补的佳品,更是健脾养血、安神定志的良药。

大枣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这些成分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具有显著的滋养效果。

经常食用大枣,可以有效地补中益气,提升脾胃的运化功能,使得气血生化有源。

同时,大枣还能够养血安神,对于因脾胃虚弱导致的失眠、健忘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但需要注意,大枣虽好,却不可贪多,因为过量食用可能会滋生湿热,反而对身体健康不利。

在食用大枣时,我们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摄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健脾养血、安神定志的功效。

03

清明过后,养脾胃的时节到了,记得做好这5件事,健脾养血,改善亚健康

山药补气,提升免疫

山药,这一常见的食材,在中医中有着极高的评价。它不仅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还能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山药中富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山药的吃法多样,既可以煮粥、炖汤,也可以直接煮水饮用。特别是用大量生山药煮水饮用,坚持一段时间后,能明显改善脾胃虚弱的状况。

04

白扁豆祛湿,顺应时令

白扁豆是春夏季节的养生佳品。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湿气也逐渐加重。而白扁豆正好能够健脾祛湿,帮助我们的身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白扁豆性味平和,能够健脾益气、化湿消暑。在这个湿气渐重的时节,适当食用白扁豆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将其煮熟后当零嘴吃,或者打成粉做成豆浆、和大米、山药、瘦肉等一起煮粥食用。这样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05

芡实补益,固肾健脾

芡实被誉为“水中人参”,其补益效果可见一斑。它不仅能够健脾祛湿,还能增强脾胃动力,帮助我们保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

对于脾胃虚弱、湿气重的人来说,芡实无疑是上佳的食疗之选。我们可以将芡实与其他健脾食材如山药、小米等一起煮粥食用,以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同时,芡实还可以搭配其他食材如红枣、莲子等一起食用,以增强其补益效果。

脾胃健康,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石。清明过后,正是养生的好时机。

通过熬小米粥、食用大枣、山药、白扁豆和芡实,我们可以有效地健脾养血,提升身体的免疫力,更好地适应春夏季节的转换。

记住,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细心的调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自己的身体,从现在开始,做好脾胃的养护工作,迈向更加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

END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