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唐楷”经典、标准,但是现代人基础差,站在他们的角度,“唐楷”并不适合学习,就拿“欧楷”举例,其字肃穆、严整,最是恪守“楷法”,每一笔严丝合缝,不可修改半分。

这种严峻之风,本就深奥,略有不近人情的意味,再加上“唐楷”作品,大多碑刻传世,字迹融合刻刀的僵化、金石之气,线条模糊,细节和墨色的浓淡效果,也无法勘察,更是加大难度,无法靠近。

实际上,初学楷书,不用非去选择,如此高难度的“唐楷”,明清时期,也有不少高手,撰写诸多“标准范本”,譬如清代有一位小县令,他写出300年“最美楷书”,此作就是徐元礼的《吴氏重修草堂记》。

徐元礼,浙江桐庐人,嘉庆18年(公元1822年)选为贡生,即不用参加科考的“保送生”,虽然开局优越,但是徐元礼一生的官职不高,只做到小县令,甚至后续为了专心学书,直接辞掉官职。

这幅《吴氏重修草堂记》,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所写,彼时好友的房屋重新修缮,为庆祝这一喜事而作,全卷共计330多字,单字约为3厘米。

清代一位小县令,写出300年“最美楷书”,当代专家不足他2成功力!

以露锋起笔、尖峰入纸,赋予楷书罕见的轻盈感,既守端庄,又无常见楷书的板滞感,如“吴”“氏”等字的撇捺,锋芒微露却毫不轻佻,瞬间激活全篇气韵

章法和结体,也拒绝机械均等的布局,而是根据字形调整疏密,大气明媚、畅意和谐,字字生动非凡,无愧于世人评价:“书法直造晋、唐,其灵俊处,实出天赋。与郭兰石齐名,小楷或胜之”。

现代网络上面,不少自吹自捧的“专家”“教授”,为了出名,称赞呆板的“美术字”、“江湖体”,面对这些高水平的范本,反而极力贬低,千万别被蛊惑,从艺术层面分析,徐元礼的字迹,遵循“楷法”,又蕴含动感。

不夸张的说,当代专家不足他2成功力,而且徐元礼没有科考,受到“馆阁体”影响小,其字多用古法,兼带几分“馆阁体”的实用性,也可练习硬笔,初步了解“楷法”,奠定基础,日后提升时,更加顺利、不出错。

而今,我们对徐元礼《吴氏重修草堂记》,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