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作为汉字艺术的古老形态,在清代至民国的数百年间焕发出璀璨生机。这一时期,篆书大家辈出,既承袭秦汉金石之浑厚,又融入个人才情与时代新意,将篆书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今精选此时期十家之作,或如金石铿鸣,或似云烟舒卷,一起欣赏。

王澍以古朴端严之风,于五言联中凝练文心,取法秦篆,用笔端严整饬,“开径望三益,游好在六经”一联,结体匀停中见庙堂气象,尽显学者型书家的醇正功底。

邓石如以隶法入篆,笔力雄健,打破玉箸篆的刻板程式,“左图右记如指掌,前古后今成赏心”七言联如指掌江山,气象万千,线条酣畅流动,开创篆书雄浑恣肆之新风。

孙星衍精研金石考据,笔下“山泽高下理所著,金石刻作臣能为”联,一派古穆气息,工整秀雅,金石刻痕间尽显学者风骨,将学术积淀转化为朴拙书风。

吴让之承邓派衣钵而更趋秀逸,行笔如云水流转,以自然之趣点化篆籀。“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联,以轻盈笔致写就文人雅趣,尽显篆书的抒情特质。

清代民国10幅篆书对联欣赏,笔溯商周的金石雅韵!

赵之谦融金石磅礴于墨韵,独开风气。“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联,方折笔法与婀娜结体碰撞,彰显其“为六百年来撝叔第一”的革新精神。

吴昌硕以石鼓文为根基,苍劲金石气,写尽田园野趣之真。“朝阳出车架黄马,夕阴掩户蒸帛鱼”联,用笔如刻如铸,线条斑驳间似见青铜器的锈迹斑斑,开大写意篆书之先河。

齐白石以木匠刀法入篆,“大福宜富贵,长寿亦无疆”联,化繁为简,五言吉语中跃动天真意趣,单刀直入的率真之气跃然纸上,堪称现代篆书的“衰年变法”典范。

黄宾虹将金文考据融入笔墨,以古籀之韵参透殷商遗风,朴厚中见学养。“殷代古文参卜正,虞廷司稷重农官”联,于浑厚华滋中见商周巫史文化的深邃积淀。

沈恩孚取法汉篆碑额,“三四后行再斯可矣,多学而识一以贯之”联,以方整笔意写就儒家哲思,稳健笔法贯通经史,八言联中藏治学之道,呈现学者的温厚气象,。

罗振玉精于甲骨金文考释,“宝马珍裘乐少年,和风甘雨卜自成”联,用笔含蓄内敛,工整谨严,少年宝马之联暗合礼乐风华,于古雅中透露出对商周文明的温情回望。

这些篆书对联,既是文字学、金石学的图像标本,亦是时代精神的艺术投射。刀凿斧刻间,可见金石铿锵;篆籀回旋处,犹闻风雅遗响。这十位篆书大家,不仅展现了篆书的多元风貌,更折射出文人风骨与时代精神的交辉。此番对联荟萃,恰似一部流动的篆书艺术史册,于笔墨间叩问传统,赏千年篆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