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殿名字终于确定了
皇太极死后,6岁的顺治帝福临爆冷门登基,多尔衮摄政与吴三桂一起赶走李自成。多尔衮进京后在保存完好的武英殿办公(李自成在此登基所以没烧),这个殿后来使用频率很高。
武英殿是后修的,已经没了满文,现为故宫陶瓷馆,注意看上面的彩画
*彩画三大类
不同朝代的彩画有不同的制式和规范。从最初的“墙面涂白,木面涂红”逐渐走向精致,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固定的构图形制。
一般来说,彩画可以分为四部分:方心、找头、箍头和盒子。
和玺彩画: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彩画,以龙为主要图案,主要用于皇帝理政、居住的殿宇,或皇家庙宇。清中叶后的和玺彩画,“W”形线成了独特的辨识特征。
旋子彩画:等级上低于和玺彩画,多用于皇家建筑次要殿宇、陵寝和郡王公卿府邸。方心为宝剑头、带卷涡的旋花,跟和玺彩画区别主要看有龙没龙。
苏式彩画:原出于江南苏州一带,中间是包袱形,以花鸟鱼虫为主要内容。*
朱由校也真不愧是木匠出身,即便是李自成军队的蓄意纵火,也未能将这位木匠皇帝督造的宫殿完全焚毁。后世重建的’三大殿’,虽然历经多次修缮,但基本保留了天启年间的建筑形制与风格。现在我们在紫禁城中和殿(明朝的华盖殿,后改名为中极殿)的大梁上,还能找到天启七年所留下的“中极殿”的字样。(字迹是在天花内的构件上,现在都进不去了,看不到,感觉类似现在定做个柜子,板材上会写上订购人或者制作人的名字,以免混淆)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年仅九岁的福临于皇极门前正式登基为帝。多尔衮住到了过去的“南内”(正常皇宫配置里绝对没有“皇太孙宫”这个说法,只是朱棣心疼大孙子朱瞻基,整了一个“南内”出来给自己孙子住,顺治初年封睿亲王府,后改名为普渡寺)。
多尔衮先修了乾清宫,然后是三大殿。把皇极殿更名为“太和殿”,中极殿更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这三大殿名称都还保留着。
太和殿远观,侧面拍得不明显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等级制度中,屋顶形式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歇山、悬山、硬山、卷棚。
重檐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四面斜坡,重檐形式进一步增加其庄严性。
*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重檐庑殿顶宫殿 。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是中国最早的重檐庑殿顶宫殿。太和殿、天贶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成为东方三大殿,分别代表封建社会的三大支柱——皇权(太和殿)、儒学(大成殿)、天地信仰(天贶kuàng殿),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宗教的浓缩载体。*
太和殿的“太”指的是太极,象征着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和”则是传统中庸文化的以和为贵,这一命名寓意着无论身份高低,凡在太和殿举行仪式的各方,都应秉持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与之前嘉靖时期的“皇极”之名出入比较大,‘皇极’强调的是皇权至高无上,群臣必须围绕皇帝运转。后世乾隆帝就看着太和殿的名字不顺眼,虽然没好意思直接把名字改了,但太和殿里挂的匾额还是挂上了“建极绥猷”(suí yóu)四个字,这里面的“建极”二字中,就包含着“皇建其有极”的意思,实质上延续了明嘉靖时期强调皇权至上的思想传统。
图片取自于故宫的全景游览模式
模拟一下坐在龙椅上往下看,才发现中间两根柱子跟边上的不一样,是金色的,上面绘了龙
而中和殿的名字,则出自于《礼记·中庸》所说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乾隆皇帝在此殿悬挂的’允执厥中’匾额,表面上是告诫君主应当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但结合《论语》中记载的尧舜禅让典故,这句话实际上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唯有皇帝才配得上’允执厥中‘的资格,因此中和殿在理论上成为皇帝的专属空间。中和殿是紫禁城里为数不多在明朝和清朝作用保持一致的地方,主要承担两项重要职能:其一是祭天地的前一天晚上,皇帝需在此独居斋戒;其二是供皇帝查阅皇室家谱(即’玉牒’)。用现代视角来看,中和殿犹如当代男性的私人车库或书房,是一个兼具处理家国大事与个人静思的私密空间。
最后就是保和殿,名字是从《周易》里“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化用出来的,强调君主应当专注守神、心无旁骛。这个殿在清朝紫禁城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功能多变,尤其是在顺治朝的时候,是被当作寝宫来使用的。
福临登基时年纪太小,一直和母亲住在保和殿里,因此当时保和殿又被称作“位育宫”。在乾隆五十四年后,保和殿变为殿试场所。
保和殿比较宽敞,确实适合居住,福临直接在三大殿就完成了办公、书房小憩和睡觉,倒是不用跑来跑去
内宫部分
多尔衮坠马身亡,福临14岁亲政,房子不够大婚后只能依旧住保和殿。受限于资金问题,重修后宫花了很多年,原明朝的乾清宫和坤宁宫两侧都有三间石房,但顺治时期因为“铜铁亦难采办”,干脆就取消了。
石房,大概在现在放椅子的地方?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里交泰殿正式建成的那天,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从这能看得出来顺治时期还是“武强文弱”)得在乾清门前集合,尚书要分别去祭祀东华门之神、乾清之神等神祇,以示尊重。之后还要安置“江山社稷神位”在乾清宫前,也是由官员负责祭祀。这俩神位现在我们在故宫乾清宫两侧的石阶旁还可以看到,不是牌坊,而是两座小亭子,铜制的,1.3米高,一边是“江山”,一边是“社稷”。这俩亭子的建立也是清朝的一个创举,明朝是没有的,属于“前后不分”的一个例子。
这个小亭子两边各一个,以前都没关注过
满族人董鄂妃(佟鄂)在唯一的儿子病死后,也香消玉损于承乾宫(名字和规制在明朝就有,梨花),不到半年后,顺治帝福临就得水痘病逝于养心殿内。就此,引发了“顺治出家”野史案。
承乾宫的大梨树
楠木变松木
玄烨因为得过天花,被选为继承人。
玄烨的皇后是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皇帝第一次没有娶蒙古族的女子为正宫皇后,说明清朝现在是内部问题大于外部问题。婚礼是在坤宁宫东暖阁举办的,在清代,皇后是不住坤宁宫的,坤宁宫仿照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皇太极住的地方)进行了改建,变成了一处祭祀的场所,在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对比中,坤宁宫的改建可能是与前朝相比变化最大的存在。坤宁宫的西暖阁是祭祀萨满神的场所。
坤宁宫外观看不出啥来,殿内按满族在东北时的习俗改建成了“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的形式。每天这里都要宰杀烹煮两口毛色纯黑的猪祭神,还会分派给王公大臣和宫廷侍卫们吃。据说祭肉不放盐,味道也不太好吃,但在坤宁宫吃肉对于他们来说可是要铭刻在墓碑上的荣耀
康熙十八年七月,平完吴三桂不久,北京附近爆发了一场大地震,德胜门和崇文门和紫禁城内很多宫殿震塌了,年底,“三大殿”被一场意外的火灾烧了个干净,说是满族人爱吃烧烤,送热食导致的火宅,康熙只能去武英殿办公了,此后宫内尽量安排汉餐。
木头紧缺。修太和殿用的是七等木材,还拆了很多官署的旧房子。此后,清朝的宫殿修建都是用东北的松木。现在广渠门外有个地方叫黄木庄,当年叫神木厂,就是存放各地进献的上好木料的地方,在清朝的时候,还有两根永乐年间遗留下来的大木。乾隆还特意去写了首《神木谣》。后来这两根大木因为时间太久,腐朽化成了飞灰。
皇宫的砖比木头还讲究,特别是太和殿铺地面铺的是“金砖”。现在我们去太和殿看,地上的砖依然乌黑铮亮,就是这种所谓的“金砖”。“金砖”一般是由苏州等地专门的砖窑去烧制,敲起来要有金石之声才行。金砖从选土到淘洗,再到后面的烧制完成,大概需要1~2年的时间,最后还要用磨玉的工艺去打磨平整,再以桐油浸泡。御窑金砖上刻有铭文,每一块金砖都可以追溯其生产的时间、地点以及工匠,绝不会允许外流。唯一的例外,就是大臣致仕还乡的时候,皇上可以特别恩赐一方金砖,当纪念品,苏州拙政园里就摆着这种金砖。
三大殿修了16年,这也是最后一次重建,我们在故宫所看到的“三大殿”,就是在康熙三十四年修建完毕的。
钦天监在元朝的时候很牛,元大都的建造者如郭守敬等人就出自这里,到了清朝变成了世袭,福临当政时在和汤若望比赛测量太阳影子长度上败下阵来。福临死后汤若望被下狱,康熙却学起了西学,拜了汤若望的学生南怀仁为老师,地点在懋勤殿(上书房是雍正时期才有),就是乾清宫偏殿仁德殿的右首。

造办处,在顺治朝的时候就有,是在养心殿的东暖阁。三大殿修好了,就设在了武英殿。因为康熙喜爱西学,造办处又搬回了养心殿。
养心殿在用途上也是很多,明朝时嘉靖皇帝朱厚熜在这后面的无梁殿里面炼丹,到了康熙在这里做物理化学实验,玄烨他爹福临就是在这儿驾崩。这里离后宫太近,后来就把造办处除了裱作和弓作之外的衙门,搬迁到慈宁宫的茶饭房处。慈宁宫的茶饭房处不在慈宁宫的范围内,而是在西华门里面,紧挨着“内务府署”。慈宁宫原是孝庄太后的住所,孝庄太后去世后没人敢抢地盘,后就一直空着。从此故宫有了玻璃窗。
养心殿明晃晃的玻璃窗早已不是当年那一块了吧
康熙朝晚期,发明了堪称中西合璧典范的珐琅彩瓷器艺术。珐琅彩瓷器是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先烧好白瓷,作为瓷胎,由宫里造办处的工匠以西方的珐琅彩提炼后绘画,这个颜色就比较丰富了。在康熙朝的时候,诸如胭脂红一类的颜料比较流行。画完之后,再以六百摄氏度的高温烧制而成,这一步也是在造办处完成,因此珐琅彩瓷属于名副其实的皇家御制产品。
珍宝馆里的珐琅茶壶和茶碗
雍正修了圆明园
雍正胤禛自己的府邸是现在北京城的雍和宫,康熙朝的时候叫雍亲王府,明朝时是太监住的地方。雍正顶着孝道的名义不住乾清宫,改住了养心殿,从此开启了一个养心殿的“轴心时代”,后来清代皇帝都住养心殿,乾清宫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办公室”。养心殿内的“勤政亲贤”匾额为胤禛手书。
胤禛在“养心殿以内,隆宗门以外”,设了军机处,目的就是为了“密行事件”,这地方就是一排简陋的小平房,之所以这么朴素,主要是因为最早胤禛设立军机处的时候没打算一直用,打算当临时办事处,只不过之后离不开了,变成了常设机构。
太有名了吧,特地立了个牌子,里面有军机处史料展
军机处位置就在乾清门边上
胤禛处理朝政采用的方式是批奏折,所以就想把办公地点改到圆明园。
圆明园的位置紧挨着康熙帝逝世的畅春园,最早修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胤禛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就看中了这里,请老爸把畅春园北边的地方赐给自己,建了这座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胤禛当皇子的时候信佛,自己起了个“圆明居士”的雅号,拿这个名字命名院子,未尝没有暗示老爹自己比较佛系,不想争位子的意思。
等登基之后,立马就着手对圆明园改建,正北处的钟楼、西北处的佛堂是根据风水所勘定的,由皇家著名的御用工匠家族“样式雷”进行动工。
*雷家原来是江西人,第二代匠人雷金玉参与过“三大殿”的重修。畅春园,颐和园、景山、天坛和承德避暑山庄等,皆出自“样式雷”家族的手笔,圆明园堪称雷金玉的绝笔之作。*
雍亲王时期的圆明园,建筑主要在后湖前面的“九州清晏”附近,一共前中后三座大殿,而新的工程主要是往南边扩,形成了类似于紫禁城“前朝后殿”的形制,中间隔着湖,新添了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等建筑,这里面复制紫禁城的意思其实很明显,“正大光明”是乾清宫正殿上的牌匾,顺治帝写的,“勤政亲贤”则是胤禛自己的手笔,就悬挂在养心殿的西暖阁里,用这俩名字,摆明了就是当办公室来用。
胤禛死于圆明园,传位弘历。
乾隆的多元文化和疗养院
乾隆打压汉人,让他们去编写《钦定四库全书》,编这套书花了六年,抄为一式七份,放在了七个地方,北京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各有一套。紫禁城那个文渊阁跟明朝文渊阁不是一个,是乾隆时候新建的,在东华门外。
新建的文渊阁非常好找,我们现在如果去故宫,走到太和殿区域往东边看,能看到一座青砖黑瓦的建筑,和周围宫殿反差很大,那就是文渊阁。建的时候仿的是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样式,选这个颜色也是因为风水学上说黑色属玄武,主水,用来防火。
文渊阁的黑顶
宝月楼是弘历的宠妃容妃的居所,位置很好找,正对着西长安街,今天中南海新华门所在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宝月楼。乾隆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乱,回族人容妃就跟着大军一起回京,进入了后宫。那时候她已经二十六岁了,据传说她之前有过婚姻,是霍占吉的妻子,而且体有异香,人称“香妃”。
宝月楼并不是特意为香妃建造的。修建的时候是“工戊寅之春(乾隆二十三年春天)”,新疆的叛乱还没有平定,弘历是觉得西苑的建筑都是以前明朝建的,就南边缺着一块,于是在这里起了一座二层小楼,因为北边正好能看到太液池里的月亮,故因此得名。为了排遣容妃的思乡之苦,弘历特意在长安街的对面,设了“回子营”。找了一群新疆兄弟,搭了帐篷住在宝月楼的对面,而且在正对着宝月楼的地方,还修建了一所礼拜寺。弘历本人还学习了回语。
袁世凯称帝期间拆了宝月楼外墙改成了新华门,匾额是前清的翰林、书法大家袁励所写。
蒙古人在忽必烈的时代就接受了藏传佛教,孝庄太后是蒙古人,因此藏传佛教在清代兴起其实是和蒙古文化紧密相关。顺治年间,五世达赖进京觐见,福临当时刚亲政不久,他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很可能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到了康熙三十六年,玄烨在紫禁城的西北角修建了中正殿,并明确规定此处“着供奉佛像,著喇嘛念经”。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建筑在明朝时期被称为“玄极宝殿”,原本供奉的是道教的三清神像,而能够在紫禁城内修建此类宗教建筑的,恐怕也只有那位崇尚道教的“道君皇帝”嘉靖帝朱厚熜了。玄烨修建中正殿的举动,很可能并非出于个人信仰,而是基于政治考量,毕竟当时清朝对西北地区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区域,此举有助于巩固统治。
弘历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父胤禛的影响。胤禛本人对佛教有着深刻的理解,甚至对佛经奥义有着独到的见解。然而,胤禛对佛教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私人化的倾向,仅仅通过造办处制作一些佛像之类的小物件来表达信仰。弘历则在此基础上,将藏传佛教的元素大规模引入皇家建筑。他首先将父亲的潜邸雍和宫改建为喇嘛庙,随后又在中正殿以南的区域仿照西藏的托林寺,修建了雨花阁,专门用于传播藏传佛教。这次修建之后,藏传佛教在紫禁城内的传播正式拉开序幕。
在乾隆朝之前,无论皇帝对其他宗教抱有何种倾向,有两条红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其一是“祭”,其二是“礼”。然而,到了乾隆时代,这两条红线都被彻底打破。乾隆朝的礼佛活动可谓轰轰烈烈,不仅将先祖康熙帝的牌位供奉在雨花阁内,后来甚至将班禅额尔德尼的“佛牙”供奉在养心殿西暖阁的禅房中。自此之后,清朝对藏传佛教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常规。
清朝皇帝过生日的时候,照例应当有祈福的活动,一般都是道教人士出席主持。但弘历在给母亲皇太后和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加入了佛教的仪式,主要由喇嘛们诵经祈福,而且有时会连续多日诵经。
乾隆给自己定的最早的疗养院,定的是圆明园附近的园子。之前因为弘历在圆明园住的是长春仙馆,所以在圆明园东边修建了长春园,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左右的时候,他又仿照苏州狮子林扩建了长春园。
同时还在附近修了绮春园,绮春园本来是赐给大学士傅恒的春和园,结果傅恒病故之后,弘历这个姐夫不太地道,把园子收了回来,扩建成了绮春园,这样一来,新修的几个园子和之前的圆明园组成了一大片园林。
后来又把目光放在了外廷东路的宁寿宫身上,打算将这里改建为“太上皇宫”。宁寿宫的改建,是清朝紫禁城最大的新建工程,甚至比当初康熙朝重修三大殿的动静还大,毕竟弘历比爷爷平三藩的时候有钱多了,而且有漫长的准备时间。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工程主要是新建,增加了“乐寿堂”、“颐和轩”等一系列建筑,全是冲着养老去的,还加了一个“畅音阁”,五间三层的大戏台,给太上皇听戏用的。
畅音阁大戏台
此外,著名的“九龙壁”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是宁寿宫区域的影壁,总共用二百七十块琉璃构件拼成。琉璃这种材料很脆,容易碎,由此引发了一个小故事。
说当时完工的时候,一个工匠不小心,来了个“碎碎平安”,把一块琉璃给弄碎了,就是东边第三条白龙龙腹的地方。这个都是有工期的,而且时间紧急,不可能再烧一块了,就有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头站了出来,用楠木(一般木头过几年就变形了)雕了一块安上去,刷上了白漆,成功地忽悠过了所有人,而且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人看出来,现在成为了九龙壁本身的一个看点。
第一期工程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第二期工程主要是把以前的宁寿宫改建成了皇极殿,作为以后太上皇接受朝贺的地方,可以看作是“礼殿”,等这个工程建好,宁寿宫变成了一片独立于紫禁城之外的建筑,甚至可以被称作“小紫禁城”。
“小紫禁城”一览
乾隆好大喜功、打压汉人,导致朝廷腐败,大兴土木耗尽了国库,清廷走向衰败,后续清廷对紫禁城基本上以维持为主,再无重大作为。
阅读紫禁城系列:
1、元大都很有趣:忽必烈自信到不修城墙和城翁,刘秉忠设计了个“哪吒城”,住在宫城里还念念不忘草原文化~
celine,公众号:焚琴煮鹤配小酒元大都——紫禁城的蓝本
2、朱元璋从凤阳起家建都时构想很多:填湖造宫、多都城,连城墙配方都考虑得很周到,明城墙的坚固绝对碾压元大都
celine,公众号:焚琴煮鹤配小酒朱元璋与明代都城建设:从凤阳到南京
3、紫禁城的城墙大多修建于朱棣时期,城门和石桥多为朱祁镇时修建,他的儿子成化帝朱见深重点修了成天门(现在的天安门),可惜后来严嵩把各大殿修缩水了
celine,公众号:焚琴煮鹤配小酒紫禁城的崛起
4、沈阳故宫——女真式宫殿
celine,公众号:焚琴煮鹤配小酒沈阳故宫就披了件“皇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