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临摹到创作
从临摹至创作没有绝对正确的路径,个人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
从临摹至创作的时机与方式都不相同。
笔者研究和临习秦印多年,就我的感觉,临习古印到一定阶段,就可以由意临、创临过渡至创作。开始的创作可能只是换一个印文,而在表现上依然是临摹的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与创作经验的积累,个人风格的成型,创作的成分逐渐增加,慢慢达到自由的创作状态。这可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也较为曲折。但入古出新,厚积薄发,大方向不会错。
2.秦印式创作自解
(1)“金易斋”(图333)
秦印大多数为白文,朱文较罕有,但这不妨碍我们在朱文形式中对秦印的表现。“金易斋”一印就是一个朱文印的秦印样式创作。在形式上,此印取法秦三字印中一字一格但各字大小不同的格局.这种格局我们前面也介绍过,如“司马戎”(图136)。仅取一个形式或者叫格式非常简单,但怎样不呆板,不流于形式却不易。笔者着重突出了字法上的斜笔变化,使它们与横平坚直的界格形式对比,同时也使界格在章法上显得必要,在刀法上,笔者着意于线条形式的刻面在挺直中中段略鼓,饱满而有力。在全印密集的单线排叠中,我在“易字上部用粘连手法留一块红,形成视觉重心,使全印突出变化。
(2)“中庸”(图334)
金属质地的凿印,虽猛利之极,并无迸裂之态,故线条的中锋感觉是较突出的。但在石上刻印,往往在刀石碰撞间留下进裂的刀痕,因而常有向背之感,这在创作中可臻妙用。
“中庸”一印,印文两字篆书左右完全对称,为了避免状若算子的排布,我着重在字法上有所欹侧,如“中”的中是不居中,“庸”字形上显出向背。而在刀法上,局部时露石间进裂刀痕,更给人以一种率意之感,和工稳的对称格格不入。在边栏上,笔者力求打破方正,而上边倾斜,使印面有险象,在不稳定中求得生动。留红在对称中有变化,较为灵活。
此印的创作颇为迅疾,尤见性情,虽与秦印面目不近,而神情吻合。
(3)“长乐无极”(图 335)
此印边款中明确记下“战国秦印有此风格”一句,这是此印的风格归属。
我们在本书的开始就阐明了这样的一个观点,秦印包括战国秦印及秦统一中国后秦印,二者虽然不可精细划分,我们也未必能划出哪一方秦印的时代归属,只从面貌特征上来判断,此印字法有金文遗意,印而的留空和斜笔也较多。
此印朱文,字形字法皆有金文遗意。字法虽有金文遗意,但并非是单纯的复古,而是融入了个人篆书习惯,故个性明显。说它像战国秦印,只是因为其留空,斜笔上的章法因素较似而已。
此印两字上疏下密,印面疏密由此而定,但笔者并不满意这种突出但有些直白的对比,而是想把印面因素做的丰富些。于是,笔者在印面右两字安排了大量的曲笔,形成印面左方正、右圆转的对比,与疏密上下间的对比错位,印面效果方耐品味。

秦印中的朱文印少见,但在创作上反而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4)“丁丑”(图336)
说这方印是秦印式作品,似乎有些勉强,但在创作时,笔者是以秦印趣味来表现的。
此印是1997年新年(农历丁丑年),应《中国篆刻》杂志社约请而创作的。二字笔画奇少,要做出新意来极为不易。大多数人习惯把“丁”字处理为块面,以块面与线条(“丑”字)的对比来作为章法上的重点。笔者也曾这样考虑,但感觉效果简单。而此时,秦印恣肆率意、纵横不羁的的作风在我记忆里闪现。笔者欲以秦印样式来刻这方印。
有了创作感觉,还须仔细谋划,笔者选用了“日”字界格,但不愿意为其所束缚,遂以“丁”字拖笔打破界格的规律及单调。首先在形式上出奇;然后,笔者把“丁”字的全部笔画处理为圆斜笔,在稳定的界格之中突出动感。而“丑”字则在平直笔中取斜意,二者既对比又协调。在留空处理上,上少下多,专门以上重下轻的险象来强化界格的稳定性,使双重界格(印右边)不显多余。此印用刀极为爽利打稿颇费周折,而奏刀立就。残损敲击,以掩火气,此印神完气足、虽印文少而不简单,应为佳作。
此印在《中国篆刻》发表后,不少朋友来电称许,也有不太理解者。此印与秦印精神暗合,而不为其面须所囿,可以认为是较成功的作品。
(5)“渴望自由”(图337)
这是一方以楚文字素材与秦印形式相结合的创作,作于1997年.此印文字中,“自由”两字颇不易安排,多日未得妥帖之印稿。一日翻秦印谱,见“纳功勇校丞”合文之法,突发奇想,以“自由”二字合文,空出一格。于是立刻动手,写印稿,走刀刻石,很快完成了这方印。从这方印爽快的刀痕中,笔者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的牺快之情。
现在来看这方印,其趣味更近于古玺。为什么呢?一是印文为较明显的楚文字,二是左下角的空格有古玺遗风。而印文中的圆形结构如“由”字,古玺意味太明显。此印形式虽新,但不少人认为左下角的空格突兀,而且此类在明清印中众人皆以习气视之,故此式也只是兴之所至的偶一为之,一多则没有意思了。此印用刀猛利劲爽,但不失之单薄,这是笔者满意的地方。
(6)“苍狼”(图338)
“苍狼”近于无边印。有几位朋友看到之后,认为没有秦印之意.笔者以为不然。
首先,此印的字法是取意秦印的。不仅字形,就是其趣味也是秦印式的。
其次,这方印原先设计印稿时是有界格的,后来嫌其累赘,基本残去了。这是一方秦半通印式的创作。
其三,其风格气息是秦印式的,不论是变化恣肆的字形,还是率
意雄健的线条,都透出秦印的影响。
这方印的用刀较多地采用向线落刀,避免了线条的单调。而在疏密上,“苍”字上部、“狼”字右部重点倾斜,形成视觉重心的呼应,加强了上下的联系,章法松而不散。曾试图把“苍”字的印边亦残完,成为彻底的无边印,但太无序。
秩序的丧失或形式的过分强化都是秦印创作中的大忌。秦印在这个度上把握得很好,古人对形式是极为敏感的,我们今天更应如此。创作是一种创造性艺术劳动,开创性是其首要特征。笔者以上的创作自述,只是在表明秦印样式创作可开拓的领域是多么广阔。至于笔者的方法,读者不必效仿,秦印探索空间广阔,愿读者能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