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圆场百十里,一句慢板五更天。”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结合,是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表演手法。

      一种是完全虚拟的,如上下楼梯,开门关门等,随着打击乐的节奏,作出迈步上楼,开门关门的舞蹈动作。实际上,舞台上既无楼梯,又无房门,完全靠演员虚拟的舞蹈动作表演出来。

      另一种是有实有虚、以实代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以鞭代马、鞭是实的,马是虚的;以桨代船,桨是实的,船是虚的。还有一种是象征性的,比如用一把椅子可以象征窑门和城门,一两张桌子可以象征高山和桥梁。总之,在戏曲舞台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交错、变化无穷。

  荆州花鼓戏剧种其特点,多是演生活小戏为主,因此,虚拟动作的表演艺术显得更为突出。虚拟动作是从日常生活动作中提炼出来的,但它又不同于日常的生活动作,它有想象、有夸张、有省略、有装饰。它是日常生活动作的夸大和美化,也是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

  下面仅选几处小戏虚拟动作的表演,浅谈老艺人们是怎样从生活出发,来丰富自己表演技艺的。

  ▲《绣荷包》穿针绣花的虚拟动作

  荆州花鼓小戏《绣荷包》剧情简单,节奏欢快,开始以毛货郎卖货送信为铺垫,接着是秋桂挑菜回来见门缝的书信,得知恋人春哥要荷包,她便急忙捡鸡窝里的鸡蛋,去街上换来花线绣荷包。其表演的虚拟动作如穿花线针、咬线头子、搓索子、打捻头、钉荷包带子等,还杀鸡煨汤,准备春哥来取荷包时喝。春哥来后秋桂赠荷包,互表衷情唱荷包……

  沈山老师的徒弟戴莉老师得师傅的真传,她的《绣荷包》演得好,做工细致,表演真实,不仅得到观众赞美,也受到同行钦佩。1981年,由戴莉老师主演的《绣荷包》,参加湖北省戏曲青年演员比赛获三等奖,全剧由湖北电视台录像播放。

  《绣荷包》在舞台上并没有用的针线,都是些虚拟的针线动作来体现,但她的表演给人的印象,就象真的拿有针线,又真的象一个绣花姑娘,坐在桌子边,右手先从衣袖上取下一根针,再将肩上的花线取下来用针挑出一根,又将多的花线顺手搭在肩上,然后,左手拿针,右手拿线,咬线头子,用手捻细,将线穿好。这些动作都要与面部表情、眼神相配合,以表现秋桂这个农村姑娘的心灵手巧。

  在绣花的动作上,戴莉老师既细致地摹拟生活,又进行了艺术夸张。在表演时,她先从底下生针,然后上拉再往下绣,拉线时为了好看,每次抽起来都要改换方向,带一点舞的姿势,前、后、左、右不断变换。为了表示针上的线越绣越短,动作的幅度也是越来越小,然后在反面将线咬断,表示绣完了一根线。迎着亮光,左右看一看,抖抖灰,满意的一笑。再取线比着荷包的花纹配色,又开始穿针绣第二根线。整个表演既朴实大方,又细腻真切。

  ▲《绣荷包》搓索子的虚拟动作

  当秋桂的荷包绣的差不多了,接着是钉荷包带子,这时要用几股棉纱来搓索子,这搓索子也完全是一套比生活更美的身段组合。在设计这一套表演身段时,戴莉老师曾多次向生活学习,去找农村的一些婆婆姥姥请教。但搓索子有多种方法,有的是用纺棉纱的纺花车来纥索子,有的是用双手搓索子,为了有利于舞台上的表演,她就采取用手搓索子,并把它艺术化。开始将左脚搁在右腿上,手脚并用来挽纱。但有的老师表演时,将一根针别在鞋上,用意是将纱挽在针上,戴莉老师认为那样不明显,观众也难以看清看懂,我就改为挽在脚尖上,既好表演,又明显真实。另外,其他老师理解是挽的单纱,往返要六转,她认为同样的动作多了就显得累赘,就用挽双纱的办法,只需挽三转。

  戴莉老师在表演搓索子时,动作是非常逼真的,只见他从脚尖上取下幻觉中的棉纱,用碗里的水泡湿,扯出纱头,穿在虚设的门扣上将两头拉齐,先把一股咬在嘴里,用手将另一股先搓成线,然后将搓成线的这一股咬住,再搓另一股。搓线时是先用左手往上搓了再用右手指头捏住线,生活中捏线头是用拇指和食指,舞台上为了美化,是用“兰花指”捏住线头,将两股分别搓成线后再合在一起先用右手往上搓,这叫“正跳索子反纥线”,而“正跳反纥”在农村是有生活依据的。

  ▲《绣荷包》捉鸡杀鸡的虚拟动作

  秋桂将荷包绣好后,为了迎接春哥来取荷包,她决定杀一只生蛋鸡煨汤来招待心上人。舞台上,只见她左手拉起围裙,右手抓一把米,口里唤着“鸡咯啰……”将鸡引拢来后,她看准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黄鸡母,将鸡捉住,左手提起鸡腿,忙用右手护眼,扇灰,就象手里的鸡在扑打着翅膀一样,简直是活灵活现。

  这时,她又用右手帮忙将鸡的双翅提起,连同鸡冠一起换左手抓好,用刀杀鸡后还将刀在鸡毛上擦一下血,然后,提起鸡腿抖血,接着将鸡放在盆子里,倒开水淋湿捋毛,再放在砧板上刺肚,剁切。这一系列表演,鸡子是假设的,但整个表演层次清楚,十分逼真。

  总之,戴莉老师在《绣荷包》中扮演的秋桂,不仅是表现在声音上的惟妙惟肖和形体上的活灵活现,而且很注重运用眼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时而显得含情脉脉,时而显得渴望焦躁,时而显得幸福甜美,时而显得娇嗔妩媚。

  ▲《贾氏吵嫁》纺棉纱的虚拟动作

  《贾氏吵嫁》是一出性格戏剧的小戏,剧中的婆婆鲍(冒)氏(摇旦)是一个喜剧人物。她是个劳动者的形象,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她深深打上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烙印。她守寡二十年,还要她那年青的媳妇走她走过的路,不让贾氏改嫁。

  剧中的鲍氏纺棉纱,她首先打量纺车放在何处,一眼发现在屋架上挂着,用手一摸,灰尘掉在眼睛里,眨眼打灰,取车放地,拿出纺花用具。坐好后,在车上打散车线,合好纺线梃子,用手在头发上擦点油,放到梃护眼上。接着右手握摇柄试转几下车,头略一点,说明可纺线了。她左手拿棉条,搭在车梃上,右手摇动,一般是摇两圈半,左手放线,后收于梃子上。

  饰演鲍氏的束小云老师边唱边做,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他是个男演员,可他的身段、表演及化妆酷似生活中的农村妇女形象,真可谓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雪梅教子》织布抛梭的虚拟动作

浅谈荆州花鼓戏表演的虚拟动作

  传统剧目《雪梅教子》中有“织布”一段做工戏,其道具是虚拟的。舞台上只有一把椅子背向观众,象征一座“织布机”,有关一系列表演都以虚拟展现出来。演员表演模拟进入“机”内入座,右手拿起“梭子”放在布机上,随手安好“穗壳子”,将一根纱头放在梭旁小眼上,然后拿起用嘴吸气。纱头穿过来后,左手捏拳头,大拇指翘上,将嵌叩的“神墙”向前推一下,右脚踩动坪板,带动一疋皱页,扯动天秤,右手将梭抛入空隙穿过,左手立即接着,眼观纱头是否与布的宽度一齐,右手拉拢“神墙”以蚱蜢腿使劲将每股纱靠紧。原则是左手抛梭,右手接梭,右手抛梭,左手接梭,每只手抛一次梭,而脚在下面必须踩动一下。在这些虚拟动作里,也有每一个动作的变化。

  浆过的棉纱织棉布时,在幻觉中要移动一次小篙,这时右手抽出翘尺挑起敲着滚纱的羊角,而左手随之将滚木扭动卷布滚上,右手又用敲棍将整个纱条绷紧,立即双手移动前面二根小杆和两疋皱页与靠近叩边的幅尺,紧接着按前面织布整个工序进行表演。这时有所不同的是,两眼盯视整个纱条,如果断了一股纱,就停机接头。还要清楚地表现眼视布疋只有一尺二寸宽,抛梭时用掣力,掌握宽度,这样才越织越快。

  ▲《兰桥汲水》打水的虚拟动作

  “一打二打水不起,三打四打桶底朝天。”兰玉莲在表演时,舞台一角倒放一把靠椅,以示水井。用一条丝带代扁担,两端各系一绸着桶打水。兰玉莲至井边将担放下,解开绸帕虚拟系桶梁上,投入井中打半桶水涮净两桶。二次打水时,绸帕一头投井示水桶,另一头绸帕用脚踩住,以双手吊帕似放长绳吊桶落井打水。放至帕头到手时,顿时一慌,怕绳头丢在井内。随即以手拍胸以示镇静慌心,接着配合打击乐反复三次拉绳一顿,示水桶已井口,双手提起水桶放在井旁,兰玉莲随坐井旁解衣吐气休息。将水桶移至一旁,解开绸帕另系一只水桶入井,如前打水,水桶提出井台后,双手牵衣角扇风解热,稍时,移水桶于一旁,解绸帕系还原处。紧接着挑起水桶,配合击乐闪三下,回视桶中清水波荡,歇下担子,揪下树叶投入桶中,再挑起,见水平波静,兰玉莲才飘然而去。

  ▲《三岔口》搜查厮杀的虚拟动作

  《三岔口》写见义勇为的旅店主人刘利华,为了救护被奸臣迫害而发配的焦赞,与暗地保护焦赞的杨延昭部将任堂惠发生误会,在深夜中搏斗起来。正当难解难分的时候,刘利华的老婆已把焦赞救出,大家相见,解释误会,同奔三关。

  《三岔口》的任堂惠,在住店时都担心住进黑店,于是持灯在卧室搜查。其实他们手里的灯是木制的道具,假的,但他们拿着这个假的灯,还煞有介事地以手(或刀)在内挡住光亮,以免灯光晃眼,在卧室照这照那。他们真照、真看、真查,随后又在大白光下演绎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厮杀。

  ▲《刘海砍樵》挑草头的虚拟动作

  刘海家有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贫困。他在山上砍樵,支撑起家里的生活。他的忠厚和勤劳,还赢得了狐仙的爱慕。

  他手持板斧,每天山上砍茅柴。一天,不慎被斧头砍了自己的脚,便立即用斧头在地上划了一个“十”字,弄点黄土,塞在疼处,后又扯下自己的破衣包扎伤口。

  他把砍下的茅草用草葽子捆好,挑在肩上回家,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要求很细致,也很逼真。首先解开葽子放在地上,去抱一抱茅草压住葽头,一头用冲担插住以挡住柴禾,一捆用三抱半茅草,后束紧葽子。这时,用脚往后蹬,将柴禾推翻,接着捆第二捆,动作一样。捆好后,拿起冲担去插茅草捆。先插一头用手举起后,再去插另一头,然后打上肩挑起。

  ▲《打豆腐》推磨的虚拟动作

  表演《打豆腐》这出戏,不可能抬一幅磨子到舞台上,演员完全是靠虚拟动作来完成。在推磨磨黄豆子环节中,生角黄德安负责推磨,旦角妻子负责预黄豆,细腻生动的舞蹈动作,形象表现了戏中的情节变化。这些虚拟动作,来源于生、高于生活,被赋予了强烈的戏剧特色。

  ▲《拾玉镯》聚焦玉镯的虚拟动作

  付朋拿个玉镯放在孙家门前,传递他对孙玉姣的爱意,徘徊不去,期盼心上人接受他的玉镯。而情窦初开的孙玉姣,面对门前的玉镯,欲罢不能,欲取还羞,把那个虚拟的门开开关关,进进出出,半开半掩,左觑右瞧,好一番折腾。

  与此同时,刘妈妈见此情景,在虚拟的大树后,躲躲闪闪,窥视玉镯趣事。

  三个人物,以虚拟的门为中心支点,聚焦玉镯,演绎了一段妙趣横生的戏剧事故。

  ▲《熊子贵卖儿女》散草开地铺的虚拟动作

  叫花子张仁将随身带的一把散草抖开当被,盖在自己身上,草是特殊道具。演出前演员备好一大把齐整的稻梗或小麦梗,将裤叶刷净,梢尖剪齐。草梗长约50厘米。张仁在寒窑睡觉时,先坐地双脚伸直,双手握草梗,从脚散盖起,随着人身后卧,一直盖上头顶。草梗不多不少,均匀地从脚到头如盖被子模样。天亮起身时,从头到脚搜尽草梗扎把,干净利落,观众也看得懂。

  ▲《哑女告状》背妹的虚拟动作

  《哑女告状》中的背妹,看似一人饰二角,其实是先制作一假人绑在演员胸前。表演时,一人要运用男女二行声腔与道白,分大小嗓,上身动作是花旦身段,下身走小生台步。表演难度大,上桥下桥,快步起跑,慢步喘气,唱、白、两角色交叉。表现了呆哥背着妹妹掌上珠,时而步履蹒跚时而快步疾行,跋山涉水进京告状的艰辛。

  荆州花鼓戏还有《杨氏送饭》中的谢文清给牛“告扼头”耕田的虚拟动作;《朱氏割肝》中的婆母康氏在河边透衣服的虚拟动作;《王瞎子闹店》王瞎子吃大麦粉子交辣沫子的虚拟动作;《赶潘》艄翁在秋江划船的虚拟动作,《拦花轿》杨大爹在东荆河划船的虚拟动作等,全是通过虚拟动作来表演的。由于是虚拟,没有实物,所以看演员表演,一招一式的虚拟动作,都必须认真去看,认真去体会,去琢磨。所说难保无差错,就烦劳行家高手指点和纠正,希望不要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