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云也山客
2025年04月13日 01:00

千年美食雅事,牡丹花入馔香
东风轻柔,吹融了最后一片残冰,也唤醒了华夏大地餐桌上的盎然春意。在悠悠岁月长河里,食花这一古老习俗,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冠之上,熠熠生辉。而牡丹入馔,更是其中一段韵味悠长的佳话,承载着千年的风雅与智慧。
春日,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古人云:“春吃芽、夏吃瓜。”在这万物勃发的季节,花卉被视作天地精华的凝结,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珍馐。从《诗经》里“采蘩祁祁”的祭祀传统,到唐宋文人“以花入馔”的雅致风尚,食花的习俗如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密码,岁岁春日,准时苏醒。桃花酿成的胭脂酒,色泽粉嫩,浅酌一口,似能品到春天的温柔;玉兰裹上面糊炸成的黄金盏,外酥里嫩,咬下一口,满是春日的馥郁。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牡丹身上,它作为“百花之王”,更是以独特的姿态,融入中华美食的瑰丽版图。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牡丹便以“丹皮”之名入药,其药用价值被古人所重视。而道家更是将牡丹花瓣视为“养颜仙品”,足见其珍贵。唐代《清异录》记载,宫廷中以牡丹花蒸露制膏,想来那膏必定馥郁芬芳,凝聚着牡丹的神韵;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里,细细描述了“牡丹生菜”的做法,为后人保留了这份春日食花的雅趣。
可食用的凤丹白、赵粉等牡丹品种,采摘时也颇有讲究,需在晨露未晞之时,采下那半开之花。此时的花瓣,饱含着清晨的清新与生机。将花瓣焯水后与木耳、鸡丝凉拌,入口脆嫩清甜,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裹上面糊油炸成天香酥,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花瓣,正应了苏东坡笔下“松花酿蜜炬,牡丹炊玉饼”的美妙意境。现代研究发现,牡丹花瓣富含黄酮类物质,其花蕊制成的牡丹花茶,汤色绛红,轻抿一口,安神解郁的功效便在舌尖上缓缓散开。
在中华大地的不同角落,地域花馔各具特色,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味觉地图。彩云之南,彝族人家采撷棠梨花与苦刺花,焯水去涩后与腊肉同炒,山野的清新之气与烟火的咸香相互交融,正是《滇南本草》中记载的“解热毒”良方;江南水乡,巧妇们用糖渍桂花点染糯米藕,琥珀色的甜蜜中,藏着《吴氏中馈录》里的古方,咬下一口,满是江南春日的温婉;北方庭院,槐花被串成玲珑麦饭,蒸汽升腾间,重现《齐民要术》中“春取榆柳之火”的农耕记忆,那是北方春日里质朴的温暖。
而牡丹入馔的传奇,非曹州美食中的“牡丹宴”莫属。菏泽的烹饪师傅们,以精湛厨艺为笔,以本地丰饶食材为墨,巧妙融入牡丹这一独特元素,绘就一场舌尖上的盛宴。他们将牡丹花瓣的娇艳、花粉的细腻、花蕊的精巧、花籽的醇厚、牡丹根的质朴、牡丹籽油的馥郁充分利用。这些来自牡丹的馈赠,摇身一变,化作一道道令人垂涎的佳肴。每一道菜品都被赋予诗意之名,名字皆源于古人吟咏牡丹的千古名句。“富贵中华”尽显国色天香的大气磅礴;“贵妃出浴”恰似美人出落,尽显优雅风姿;“昆山月光”宛如月光倾洒,营造出空灵意境;“银丝二乔”以独特造型,展现双色牡丹的奇妙韵致;“玉盘盛宴”仿佛盛景再现,尽显奢华之感;“冠世红玉”彰显牡丹王者风范,色泽明艳动人;“金龙卧花池”霸气又不失灵动,演绎别样风情;“丹皮烧甲鱼”则在传统食材的碰撞中,凸显独特风味。
菏泽牡丹宴,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场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它用美食诉说着牡丹的千年故事,让天南海北的食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深深沉醉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之中 ,成为难以忘怀的味觉记忆。
时光流转,来到当代,花馔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云南将食用牡丹与玫瑰共酿花酱,涂抹在面包上,一口咬下,仿佛把整个春天含在了口中;上海老字号推出牡丹花形绿豆糕,淡粉的酥皮里,包裹着牡丹蜜调制的流心,细腻的口感与馥郁的花香完美融合;养生达人们开发出牡丹花沙拉,搭配羽衣甘蓝与奇亚籽,用西式摆盘诠释着东方药膳的理念;农学家们培育出“可食牡丹”专用品种,借助现代冷链技术,让牡丹花跨越千山万水,和我们食桌相逢在一起。
从《楚辞》里“朝饮木兰之坠露”的浪漫,到现代米其林餐厅里的分子花馔,中国人始终以舌尖丈量着春天的维度。牡丹入馔,不只是一场味觉的狂欢,更是文化基因的苏醒。当我们下次在春盘中邂逅一瓣牡丹,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那齿间萦绕的清芳,是大地写给时光的情诗,亦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生命密钥,承载着千年的记忆与情怀,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