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播种的时节,我们的工作室也迎来了“春耕”,语文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开始了新课型的研究。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同守在荧幕前的观众,满怀期待地等候着每位语文老师的精彩登场,盼望他们给我们带来焕然一新的课堂体验。就这样,一场对于教学的新思考,在我的身上悄然而至。

01

我兴趣盎然地听了我校三位老师的“单篇散文阅读课型”的研究课《祖父的园子》。

丁宇翠老师带领高中学生,领略作者萧红自由童年的“乌托邦”,让我仿佛置身于这座“梦幻乐园”之中;张丽丽老师引导初中学生体会隔代亲情的温暖,挖掘文中描写祖父“笑”“大笑”“笑够了”等动作细节,让学生感受祖孙间跨越年龄的默契,并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祖父“笑”背后的情感层次,同时通过阅读课后链接《呼兰河传》的尾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此文时颠沛流离的困境,感受文本中怀念之情的张力;霍静杰老师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走进“眼中园”“心中园”,体会园中景和园中事,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02

4月18日,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跟着丛智芳老师前往喀旗锦山二小,参加普特融合教研,进一步走进美好的语文课堂。

锦山二小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正在研究说明文阅读课型。我听了两个课型的研究课,“说明文对比阅读课型”和“科普类整本书阅读课型”。我看到了精彩又有深度的语文课堂。上课的是任丽丽、王明华、刘晓红三位老师。

任丽丽老师以说明文《鲸》与《松鼠》作为对比文本,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体会两篇动物说明文在语言和写法上的不同。两篇文本在选材上形成了巧妙的反差:鲸体型庞大、习性神秘,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松鼠体态小巧、灵动可爱,是人们熟悉的林间精灵。这种“一大一小、一罕见一常见、一神奇一可爱”的鲜明对比,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在任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们不仅通过对比深化了对说明文文体特征的理解,更认识到说明方法在运用中的严谨性与多样性,充分展现出其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能力。

王明华老师则选择《花钟》《海底世界》和《夜间飞行的秘密》三篇说明文为对比文本,以设问句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探寻“藏在说明文里的秘密”。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通过“你来问我来答”“老师问同学答”的互动形式,层层深入地读,加深了对设问句的体会,并通过追问“作者为什么明知故问”,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理解设问句的写作逻辑,感受表达效果。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设问句的运用技巧,还兴致盎然地尝试用设问的方式,改写了《蟋蟀的住宅》片段。这节课充分展现了王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个人魅力。坐在学生中间的我也深受感染、跃跃欲试,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这充满乐趣的语文课中。

【普特融合】向下生根,向上生长

刘晓红老师上的是《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第一课:激发兴趣。她精心设计并生动呈现了一堂极具示范性的整本书阅读激趣课。课堂伊始,刘老师以趣味十足的“猜人物”游戏巧妙引入,逐步揭晓线索,成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孩子们一步步猜出作者法布尔。随后,她通过示范信息整合与语言表达,指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介绍法布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最后,刘老师鼓励学生补充完善作者信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自然引出《昆虫记》的版本类型。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带领学生细致观察不同版本图书的差异,通过对三个特色版本片段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版本选择的标准与方法。这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版本对比阅读的方法,更启发学生学会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书籍。课程最后,刘老师布置了前往书店选书的实践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至生活实践。整堂课中,刘老师始终保持亲切自然的教态,教学环节设计精巧,过渡自然流畅,为整本书对比阅读教学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范例。

03

我曾笑着向丛智芳老师感慨:“这几日的听课学习,如同观摩武林盛会,见高手过招如观剑影翩跹。反观自身,仍在筑基阶段勤练马步!”丛老师总是“阳光明媚”地给予我鼓励。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学本无门墙,心至处皆是道场”。教师的身份早已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就像此刻的我,与课堂上求知若渴的同学们一样,正真切感受着知识的生长与思维的蜕变,“数学教师”的学科标签正悄然融化在思维碰撞的光晕中。

对比阅读,这个曾经让我倍感陌生的概念,在观摩了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聆听了丛老师鞭辟入里的讲座后,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老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深耕课堂的执着坚守,读懂了教学研究背后的艰辛探索,收获并见证了学生成长的欣慰,更看到一群人对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坚定与决心。于我而言,能参与并见证这一切,是一种精神的鼓舞,更是一份力量的传递。

这场学习启发我重新审视数学教学:其实在数学课堂中,对比教学同样大有可为。比如,当统计图遇见对比教学法,知识传授便可上升为思维建模。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化身“数据分析师”,领悟不同统计图的特性,思考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呈现方式。这需要教师精准把握知识脉络,科学梳理教学内容,让“归类对比”的思维方法真正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从而切实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思维品质。或许,这正是跨学科教学智慧带来的新启示。

此刻回顾,那些灯火通明的备课场景、那些被反复推翻重来的教学设计,都化作教育田野里的星火,我们如教育沃土中的一颗种子,向下生根,向上生长。当对比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当数学符号与文学意象在认知深处交响,我愈发清晰看见:所有教学创新的本质,都是对思维可能性的温柔唤醒。这份见证者的幸福,恰如“春耕”后看见嫩芽穿透冻土的瞬间——既是传承,更是新生。

文字初   春

编辑邵   帅

一审丛智芳

二审陈媛媛

三审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