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不像推车,更像是弹跳。脚只是垂直落下,而不是往后拉,只是 脚在落下的过程中,身体在往前 身体前进的动能来自髋关节,膝关节和脚踝带来的同时向前和向上的力量,所以垂直振幅是必要的
垂直振幅(Vertical Oscillation)指的是跑步时整个身体上下移动的幅度,这正是你在跑步中感受到的「 脚步弹跳感 」的根源。 当垂直振幅低于5 公分时,效率会大幅下降,步伐显得沉滞拖沓;但若超过10 到12 公分,同样会造成效率浪费。

垂直振幅涵盖了两个关键阶段: 高点,也就是起跑阶段,双脚完全离地、身体在空中的巅峰;以及低点即中支撑阶段,单脚着地、膝盖弯曲、身体下沉至最低位置。 跑者在这两个阶段之一出现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跑步效率。 垂直振幅的理想范围落在5 至10 公分之间。

根据《国际运动物理治疗杂志》2018 年的一项研究指出, 垂直振幅过高的跑者在足部着地时,地面撞击力会显著增加,通过降低垂直振幅并增加步频,可以有效减少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

垂直步幅比: 是垂直振幅与步幅的比值。它是评价跑步移动效率的指标,比例越小,意味着相同步幅下,垂直振幅越小,花费在垂直方向上能量越少,跑步效率越高。

最完美的跑步/跑姿,是在实现垂直振幅较低的同时,且步幅较大。垂直步幅比与身高无关。 优秀的跑步选手垂直步幅比往往<6.3%,而奥运级别的精英选手则会≤3%! 等于他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于往前,且在经济性上达到一个极高的平衡点。

如果垂直振幅大,步幅小,就是典型的跳着跑,需要控制重心,不要起伏过大;如果垂直振幅大,步幅也大,则说明你需要在保持步幅的情况下增加步频,减少身体重心起伏。 身体适度前倾有助于减少重心起伏,良好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力量也有助于减少垂直步幅比。

影响垂直振幅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 跑步姿态(如步频)、肌肉力量以及柔韧性 等。过度的垂直振幅往往与小腿肌群(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柔韧性不足或踝关节僵硬密切相关。髋屈肌与小腿紧绷的跑者,无法让足部充分接触地面,髋部也无法充分伸展,蹬地动作乏力,腿提早离地,使身体向上的能量远超向前推进的能量,导致垂直振幅过度增加,并伴随着跨步过长,最终引发下肢伤害。这些伤害可能包括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甚至疲劳性骨折。关注并调整垂直振幅,不仅能优化跑步表现,还能大幅降低受伤的风险。

改善垂直振幅的5个关键方法:

垂直振幅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跑步效率。以下是科学改善垂直振幅的综合方法:

1️⃣优化步频与步幅比例‌

‌提高步频‌: 步频增加(如从160步/分钟提升至180步/分钟)可减少每步的腾空时间,从而降低垂直振幅。

跑者秘籍:跑步经济性的关键指标

‌避免牺牲步幅‌: 单纯追求低垂直振幅而缩短步幅会降低效率。应关注‌垂直步幅比‌(垂直振幅÷步幅),精英跑者通常控制在6%左右。例如,步幅1.5米时,垂直振幅9厘米的步幅比为6%,优于步幅1米、垂直振幅5厘米的5%。

2️⃣ ‌调整跑姿与发力模式‌

‌减少主动蹬地‌: 过度蹬地会增大身体向上的反作用力,导致垂直振幅增加。应改为‌ 腰腹部发力‌维持重心稳定,通过核心肌群控制身体前倾 ,减少垂直做功。

‌保持身体适度前倾‌: 躯干从臀部开始 前倾5°-10°,可增加水平推进力 ,减少垂直晃动。

‌放松肩背与手臂‌: 避免上半身紧张导致的代偿性跳动。

3️⃣ ‌强化下肢与核心力量‌

‌下肢刚性训练‌: 通过 深蹲、箭步蹲、提踵等增强大腿、小腿和脚踝力量, 减少触地时重心下坠幅度。

核心稳定性练习‌: 平板支撑、臀桥 等,可改善身体平衡,减少上下身分离晃动。

4️⃣ ‌改善柔韧性与关节活动度‌

‌小腿肌群拉伸‌: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紧绷会导致脚跟过早抬起,增加垂直振幅。定期拉伸可提升踝关节灵活性。

‌髋屈肌放松‌: 髋部僵硬会限制蹬地效率,通过动态拉伸改善。

5️⃣渐进式训练与装备选择‌

‌分阶段适应‌: 从慢跑开始调整技术,逐步增加速度,避免突然改变跑姿引发伤病。

‌选择合适的跑鞋‌: 缓震与支撑性能良好的跑鞋能减少不必要的弹跳。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追求低振幅‌: 垂直振幅低于5厘米可能使步伐沉滞,理想范围为5-10厘米。

‌结合数据分析‌:使用跑表或动态传感器监测垂直振幅与步幅的实时变化,针对性调整。

通过以上方法,跑者可在3-6个月内逐步优化垂直振幅,提升跑步经济性并降低受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