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YU7前不久亮相,作为小米的第二款产品,也是第一台SUV车型,YU7的产品定位是怎么样的?能复刻SU7的成功吗?小米YU7预期如何?今天我们来刨根问底!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首先,小米YU7并没有像SU7那样直接瞄准年轻人群。而是做了更细致的用户画像划分:比如35岁以下的单身或小家庭群体;35到45岁之间,是那些真正想开车、享受驾驶的人;而45岁以上,则是希望找回年轻感的一群人。
这样的市场定位,其实跟之前很多厂商主打销量的大空间家庭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们可以参考易车研究院的一些大数据,以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为例:Model 3的用户,大多数是一些未婚、单身的女性,她们通常从事公司里的中层管理岗位,或者有挑战性的项目型工作,适应快节奏、喜欢刺激和速度感。
而Model Y的用户就不同了,大多是已婚人士,家里有孩子,或者两代同住,需要考虑空间、舒适性和实用性。所以他们选择Model Y,是因为后排宽敞、后备箱容量大,适合日常家用。我们相信未来SU7和YU7也会形成类似的用户区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其实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特斯拉和小米在其他领域的产品风格其实很相似,比如极简设计、智能化、手机联动体验好等等。但到了汽车领域之后,特斯拉已经把这条路走出来了,小米要怎么做出差异化呢?
我们能明显看出一点,就是小米在设计上追求“最好的比例”。比如之前的SU7,很多人说它看起来像保时捷,但又不完全是,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比例。现在这款YU7也一样,它的车头做得特别长,这种设计在电车上并不常见。正常来说,这种比例应该是燃油超跑才会有的,像是法拉利V8车型的设计语言。但小米却用在了一台纯电动车上,可以说是一种反向操作。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整车造型依旧漂亮,审美饱满,符合中国年轻人对科技感、运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追求。这一点上,YU7可以说是成功的。
而且YU7的内饰相比SU7,其实是收敛了很多。SU7更多强调驾驶感,不太重视后排体验;而YU7则加入了更多的家用元素,比如环抱式座舱、温馨氛围,以及可调角度的后排座椅,明显更照顾家庭用户的乘坐需求。同时,前排也变得更加简洁现代,实体按键减少了不少,整体更贴近当下智能电动车应有的样子。

从业内角度看,YU7应该才是小米真正开始通过造车实现盈利的第一款产品。
两款车基于同一平台打造,技术配置也差不多,共用件多,SUV又能卖得更贵一些。这就是所谓的“平台效应”——先投一个SU7的平台,再衍生出YU7这样一款H点更高的跨界SUV或猎装风格车型,提升空间表现,价格也能适当上浮。
就像Model 3和Model Y之间的差价一样,YU7的价格预计也会比SU7高出10%到15%左右。如果SU7 Pro系列定价在25万左右,那YU7大概会在27万到33万之间,这也是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的心理预期。
另外,在技术路线上,YU7全系采用800V架构,不像SU7初期还分高低配,说明小米已经明确了未来的技术路线。还有像HUD、旋转屏这些配置,YU7也都做了简化,改用PHUD来替代,成本更低,量产之后优势会更明显。
综合来看,YU7在外形细节上比SU7更精致,内饰也更简洁高级,整体质感提升了不少。可以说是在SU7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升级优化,市场接受度应该不会有问题。
当然,最终还是要看产能能不能跟上,以及价格公布是否符合预期。虽然目前二期工厂要到七八月才正式投产,现阶段试装车还是和SU7混线生产,但从经济性和管理效率的角度来看,等二期产能释放后,专门给YU7安排一条产线,是最理想的状态。
今年小米定下的35万台销售目标,主要还是靠轿车打底,毕竟SUV刚起步,还需要爬坡期。
从营销角度看,SU7当时确实做到了“家喻户晓”,一方面是小米造车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用了不少新技术和新设计,包括高性能版的赛道表现等等。而YU7虽然也有一些新功能,但整体是延续现有技术,并没有太多突破。
不过我觉得小米的营销策略并不需要太大调整。它一直主打高颜值、高性价比,只要这两点继续保持,就能维持热度。再加上小米的品牌影响力本身就很强,用户基础广泛,无论是单身青年、小家庭,还是两代同堂的家庭用户,都有覆盖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YU7的空间和实用性都比SU7更强,后排座椅角度可调,适合自驾游、露营、带家人出行等场景,也更适合装载各种户外装备。相比之下,轿车的实用性确实不如SUV。
从过去几年的乘用车市场趋势来看,SUV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增长,占比超过50%,已经成为主流。尤其是在家庭用车和长途旅行的需求下,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空间更大的SUV。
YU7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五座SUV”,但它在设计、空间和功能性上,已经具备了满足这类需求的能力。再加上小米本身就有大量家庭用户的基础,推出YU7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最后,小米作为一家新兴车企,还在学习和成长阶段。SU7是它的第一款产品,YU7则是第二款,接下来可能还会推出更大尺寸的增程式家用SUV,逐步完善产品矩阵。
这种节奏虽然克制,但每一步都很清晰,也符合小米一贯的产品策略:围绕自己的用户生态做迭代,保持品牌忠诚度,而不是去抢别人的市场。
总的来说,YU7的定位没有问题,技术也相对成熟,风险可控。只要质量稳定,把前期积累的问题尽量规避掉,它应该能帮助小米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