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征,不用怕!咱老百姓有验方

帕金森特别好发于晚年,可怕程度毫不亚于老年痴呆,这种病发展到最后基本上等于废了,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照顾,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生不如死。

   这种病是世界疑难杂症,西医至今也没有研究出来得这种病的具体原因,西药也只是短暂性压制。

  这个病后期真的很难治,所以预防远远大于治疗,尤其是症状初期的时候用中药调理是很关键的,初期千万别用西药。

  帕金森综合征在中医中叫做颤震,病因从中医五行学说来讲,肾属水,肝属木,水可养木,也就是说肾精去滋养肝木,当肾精不足时,肝脏就会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情况,从而导致肢体震颤或者强直。

※《证治准绳》云:“颤者摇也,振者动也。”

※《内经》中称为“瘈疭”,是抽筋的意思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帕金森的主因是:心肾亏虚、七情所伤、痰饮为患、劳逸失当。治疗方向是调畅肝气、健脾祛痰、补益肾气。

帕金森的常见中医证型:

1、阴虚内动

2、气血不足

3、血瘀阻络

4、痰浊阻滞

帕金森氏综合征的治疗

1、医案:振颤(帕金森氏综合征)

张某,女,49岁,于1989126日初诊

患者一身颤动已2年余,西医诊断为帕金森氏综合征,曾服用中药、西药,疗效不显。刻诊时,患者精神呆滞,少言音低,振颤以上肢以及头部尤甚,伴有心烦梦多,纳食不香,舌红苔白,脉濡滑且数。证属血虚肝热,络脉失和。

治拟清泻肝热,养血和络。

药用:

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木瓜10克,钩藤10克,赤白芍各10克,桑枝10克,丝瓜络10克。

服药14剂颤动已减;余症见轻,舌红苔白,脉濡软,沉取细弦,用疏调气机,养血育阴方法。

药用:

蝉衣6克,僵蚕10,片姜黄6克,钩藤10克,木瓜10克,元胡6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旱连草10克,女贞子10克,阿胶珠10(烊化)

服药7剂,精神好转,颤动已止,二便正常,用养血育阴,疏调木土方法。药用:

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香附10克,木香6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牡蛎30克,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案以振颤为主症,曾用不少中药,多以平肝潜阳,安神镇惊,祛风活络为主西医曾用过左旋多巴等药,疗效均不明显。赵师从脉、舌、症等综合分析,认为是血虚肝热络脉失和之症。因此先以清泻肝经之热,佐以养血和络之法,服药2周,颤动大减。又以养血育阴,佐以清热之法,服药1周,病症解除。赵师所说:“用药不在轻重,要在切中病机。”

2、医案

XX,男,79 脑梗塞后遗症 帕金森

2010.7.19 初诊

脉小弱,苔薄微腻。口不渴,饮少,纳可。10.5.19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脑梗后十余年。93年脑梗史,后反复因腔梗入院。现后遗右下肢乏力,行走不利,跌扑,帕金森病史6年。

虎杖30克、 伸筋草18 、独活12 、防风己各9克、 杜仲15 、寄生15 、潼白蒺藜各12 、天麻9 、桃仁9 、玉竹15 、玉米须15 茶树根9克、 苦参6克、 生白果9 、全蝎6克、 蜈蚣1 、白僵蚕9 地鳖虫9 、地龙9 、红花6 、生黄芪9 、生熟地各18克、 山萸肉12 、巴戟肉12炒知柏各9克、 皂角刺9克、 生槐花15 x7

3、药方:

帕金森综合征,不用怕!咱老百姓有验方

   天麻15g、钩藤30g、龙骨25g、牡蛎25g、熟地30g、山萸肉15g、白芍20g、当归15g、黄芪20g、甘草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0g

方解:

困扰帕金森病人最大的症状是什么呢?这个症状就是,不是一般的抖,是控制不住地大幅度的抖,不停地摇头,手臂也不停地抖,甚至全身都会抖,抖得无法做任何动作了。

中医认为肝生风,体内所有的风邪都是肝在捣乱。最好的一对药,天麻与钩藤。

天麻最善于平肝息风,钩藤更厉害,可以把丢掉的魂勾回来。

钩藤可以调理魂不守舍的病,可以安神,可以治疗梦游。

用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后,再用龙骨牡蛎来重镇一下,用质地厚重的矿物质药来镇压一下。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帕金森病人的肝为什么会生风呢?一个原因就是阴虚了,肾水不足了,水不涵木了。

这个水是什么?就是肾精,肾属于水,木就是肝,水生木,也就是说肾是肝的妈妈。肝阴虚的根本原因在于肾水不足,虚则补其母,所以我们要先把肾水补足。

另外,中医叫做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这里用当归来补血,用白芍来滋阴敛血。

4、国医大师刘祖贻:帕金森(案例)

【经典案例】汪某,女,时年70岁。

患者5年前夏季摔倒,撞到头部后出现眼角抖动,继而腿部肌肉颤动,后右手手指颤动,未予重视。后患者层入院,诊断为“帕金森病”。

现症面色稍红,体瘦,神志不清,脾气暴躁,四肢静止性震颤,全身疼痛,胸背部及尾椎疼痛甚,难以忍受,影响日常活动及睡眠,需坐轮椅,双下肢肌张力均增高,伴疼痛,偶头晕,大便干结,小便可。舌红,少苔,脉细。

辨证:肝肾阴虚,虚阳上浮。

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方药:如图,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4剂。二诊:

病史同前,大便较前通畅,四肢震颤稍缓解,神志、脾气如前,全身仍疼痛如前,肌张力仍升高,双下肢疼痛次数增加,头晕,小便可,纳欠佳,寐欠安,舌红,欠润,少苔,脉细。

方药:

三诊:

神志渐清晰,全身及双下肢疼痛缓解,肌张力尚可,可自行站立、行走持续时间较前延长,四肢震颤大减。舌红,苔薄白。

方药:

分析:1、病机。(1)就诊时舌红,少苔,大便干结,面色稍红,体瘦等症状,初步诊断为肝肾阴虚,兼有虚阳上浮,治以平肝息风,滋阴潜阳。(2)二诊时大便较前顺畅,但肌张力增高,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患者经常双足发冷,伴腰腿痛,乏力,且脉细弱,此属肝肾阳气不足,治宜温阳息风为主

2、用药。

(1)黄芪益气助阳

(2)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温肾助阳;

(3)制何首乌、枸杞子滋肾益精,阴阳互生,化髓有源;

(4)砂仁引气归肾,潜藏肾阳;

(5)地龙破瘀通络;鸡矢藤、葛根、丹参活血化瘀,瘀滞渐消,以生新血;

(6)石菖蒲祛痰湿以醒神;

(7)醋延胡索加强通络止痛之效;煅龙骨、珍珠母、牡蛎镇肝安神;续断补肝肾开筋骨;山楂、鸡内金健脾护胃,防药物碍滞脾胃。

(8)诸药使痰瘀消散,精血渐生,肾阳渐复,脑窍与筋脉得养,内风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