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介绍

我们前两天分别介绍了“你所不知道的民国,抗战史料《明密码电报书》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年三月重编第一版”和“你所不知道的民国,抗战时期《解密》和暗战谍战的主线~神秘的密码本是怎样的呢?(一)”分别展示了《明密码电报书》和未被使用以及已使用的通用型行政机构密码本。那军政密码本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展示“滇省各军政机关部队通用”密码本。该密码本,手掌书大小,无缺无破,品相非常不错。该密码本封面标注“慎密75”。它使用的期限为“立即使用、候命作废”,从该期限中可以看出该密码本投入使用的期限应该不长却并没有计划。
一、《滇省各军政机关部队通用密码本》
(一)该密码本的特点
1、其设计的原型仍然采用的是《明密码电报书》,仍然结合“明码”(公开编码规则)与“密码”(角码横直码及加码表),通过替换、重组或动态密钥增强安全性。
2、军政部队密码本的明码其设计的词汇比行政通用型密码本要多很多军事专业术语(如:猛烈反攻、猛烈射击、猛扑、办机电计达等)和武器装备(七七口径、七九步枪、七九步枪弹、七六七手机枪、三七高射炮、三八子弹、七五山炮、二四式步枪等)。
(二)摘录
1、《封面说明》
(1)本密本译用时须照译电守则规定办理
(2)本密本未启用时应由主官亲存
(3)本密本已经启用应交妥员严密保管
(4)本密本说明书阅后务必焚毁
(5)如遇升迁本密本应移交后任并呈报备案
(6)译电员应与密本共存亡
2、《译电守则十二条》
(1)绝对不沿用作废密本
(2)绝对不用明码本填编之密本
(3)绝对遵守加码法
(4)绝对不徇情译发私电
(5)密码与电文绝对不缮写于同一稿纸之上
(6)不用未经证实对方已否收到启用之密本
(7)尽量利用代名词或成语
(8)尽量于同一电文内使用多种密码
(9)报头报尾尽量用挂号译发
(10)电文内应用之括弧必须译成密码
(11)电文内如有以外国文表示部队番号如1D2B等应改用中文
(12)加急电文不可滥发
3、《韵目代日表》

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种电报纪日方法,为此形成了⼀种新的纪日办法。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直延⽤到中华⼈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了70余年。在其他领域也有使用,如有些⼈写日记都是以韵目代日的。

你所不知道的民国,抗战时期《解密》和暗战谍战的主线~神秘的密码本是怎样的呢?(二)军队密码

韵目代日的纪日方法,是以金代编修的《平水韵》的韵目为依据。从韵⽬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韵目表中上平声的全部,次是韵目表上声的十个,再是韵目表去声的五个;民国后使用公历,又添上一个“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就形成了用三十一个汉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

按韵⽬表规定“三十日”该用“陷”字来代替,但是由于军队中忌讳“陷”字,便用“卅”字来代替。“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代,通常都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的合写,“引”字像阿拉伯数字“31”。

⽇期与韵⽬对应如下:

⼀⽇——东、⼆⽇——冬、三⽇——江、四⽇——⽀、五⽇——歌(微)、六⽇——鱼、七⽇——虞(阳)、⼋⽇——齐(庚)、九⽇——佳、⼗⽇——灰(蒸)、⼗⼀⽇——真、⼗⼆⽇——⽂、⼗三⽇——元、⼗四⽇——寒、⼗五⽇——删(以上为上平声),⼗六⽇——铣、⼗七⽇——筱、⼗⼋⽇——巧、⼗九⽇——皓(效)、⼆⼗⽇——号、⼆⼗⼀⽇——马、⼆⼗⼆⽇——养、⼆⼗三⽇——漾、⼆⼗四⽇——敬、⼆⼗五⽇——有(以上为上声),⼆⼗六⽇——宥、⼆⼗七⽇——感、⼆⼗⼋⽇——俭(勘)、⼆⼗九⽇——艳、三⼗⽇——卅(以上为⼊声),三⼗⼀⽇——世

而在本册密码本中每一天提供了多个字相对应,这样在简洁的同时,保密性又增加一分。
二、红色谍报,破近百本密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希圣与曹祥仁作为我军情报工作的杰出领导者,共同创造了破译敌军密码的传奇。

当时,“普通密本”一般只是在明码本基础上对角码和横直码做编码的变化,而其编码法的变化非常有限。曹祥仁、邹毕兆等破译人员本身就是报务员出身,对于明码十分熟悉。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称为猜密码、猜报、猜字、猜译等等,通过猜测破译出一些可靠的字来,不用破译出多少单字,横码与直码就全部破译出来了,有了横码、直码,得出剩余页面的角码,也就容易了。在破译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取得经验、掌握规律,从而提升了技术水平。由攻克“展密”开始,曾希圣、曹祥仁才真正开辟了一条通过破译敌人密码电报获取情报的新路。

1940年代,两人率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通过数学分析、语言规律研究和大量实践,累计破译国民党军及日伪军密码本超百部,包括著名的“天书”密码体系。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他们成功截获并破译敌74师密码,为全歼该师提供了关键情报;淮海战役期间,其破译成果帮助我军精准掌握敌军动向。毛泽东曾称赞:“没有二局(军委二局,主管情报),长征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的工作极大缩短了战争进程,被誉为“隐蔽战线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点击→儒剑斋公众号文章栏目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