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不灵光”,是你气血跑空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屏幕看着像天书,明明昨晚睡了七八个小时,却还是昏昏沉沉;明明学过的东西也认真听了,但总是记不住。这种状态,在中医看来,绝对不是“天资问题”,而是脑为“髓海”,靠的是肾精生髓、气血上荣。
换句话说,脑子好不好使,得看你的气血够不够、精气足不足。如果这些东西都不达标,大脑自然“断供”,你还想它灵光个啥?
《黄帝内经》里就说:“脑为元神之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说明脑力下降,根本原因在于“髓海不足”,而这“髓”从哪儿来?——肾精化来,气血养来。
精,藏在哪儿?神,怎么就散了?
很多人一听“精气神”,就觉得玄乎。其实这三个字,是中医对生命状态的高度概括。“精”是物质基础,“气”是动力系统,“神”是精神状态。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你早上起不来、白天没精神、脑子转得慢、晚上又焦虑失眠,这就是“精不固、气不足、神不守”的典型状态。
我们老祖宗早就发现,人的“精”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先天之精,加上饮食起居、七情调养的后天之精,一起储藏在肾里。肾精一亏,脑子就“缺料”;气血一虚,大脑就“断电”;神不守舍,思维当然就乱套了。
不是你懒,是你“脑供电不足”
现代医学其实也逐渐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状态、熬夜、焦虑、营养不良的人,脑部血流量和神经传导速度都会下降。这和中医讲的“气血不上荣脑”是一个意思。
你以为你是“记性差”?其实你是脑细胞缺“营养”;你以为自己“不努力”?其实你是精气被掏空了;你以为你是“适应不了快节奏”?其实你是神不守舍、气不固体。
一剂古方,脑子立刻开窍?是的,真的有
很多人问我:“老师,中医有没有什么方子,能补脑、提神、让思维更清晰?”我说,有!但不是那种喝完就像吃了“聪明药”的速效方式,而是系统调养,让你的身体“自己恢复正常供电”。
这时候我必须介绍一个流传千年的经典方子:归脾汤。
别看这个方子名字好像和“脑子”没关系,其实它是专门治思虑过度、健忘、失眠、面色萎黄、心悸气短、乏力无神的良方。明代医家《医学心悟》就指出,归脾汤“补心益脾,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专治“心脾两虚”所致的脑力衰退。
现代研究也发现,归脾汤对改善认知功能、调节神经递质、增强记忆力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参考文献见文末)。它不是兴奋剂,而是从根本上“加油养脑”。
归脾汤里到底有什么宝贝?
这方子里头的药材,各个都是老中医的“心头好”:黄芪、党参、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炙甘草、当归、远志、木香、生姜、大枣。
你可能没时间一个个去认识,那我挑几个给你讲:
黄芪:补气“大将军”,气足了,脑子才灵。
党参:脾胃一调,营养上去了,大脑才有“口粮”。
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晚上睡得好,白天自然不迷糊。

茯神:让你心神安定,不乱想、不健忘。
很多人吃完这个方子,都会说一个词:“清亮”。脑袋不再混沌,思路也更清晰了。
真的适合所有人吃吗?别急,还有讲究
中医讲“辨证论治”,不是每个人都能照抄照吃。归脾汤适合那种思虑过度、容易疲劳、心慌气短、健忘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的人。如果你是那种火旺、舌红苔黄、烦躁易怒型的,吃这个反而会“上火”。
所以别自己瞎抓药,最好找个靠谱的中医师辨个体质再开方。如果你实在想试试,可以从调饮食、调作息、调情绪开始,这个方子也被很多养生茶和药膳改良版用作日常调养。
除了吃药,还有哪些“补脑”妙招?
补脑子,不一定非得靠药。中医讲“动以生阳”,你不动,气血怎么跑上脑去呢?
每天拍打督脉、百会穴,就像给脑子“接电”。
少看短视频,多闭目养神,别让神乱飞。
睡前泡泡脚、艾灸肾腧,精气慢慢就回来了。
吃点黑芝麻、核桃、山药、枸杞,补肾填髓有奇效。
试试“静坐观息法”,3分钟就能让你神清气爽。
这些方法看着简单,但贵在坚持。别小看每天的“微养生”,它们才是真正的“续命大法”。
你以为是“卷不动了”?其实是神已经散了
我看过太多人,明明很聪明、很努力,但就是状态越来越差,有的还被诊断成焦虑抑郁,有的干脆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可一查身体,啥毛病都没有。这时候要警惕,是不是“精气神”出了问题。
中医看病,看的不是“病”,而是“人”。你整个人的状态乱了,哪怕现代检查说你“没事”,也不能忽视身体的呼救信号。你不是不聪明,只是被生活掏空了。先把自己的“能量系统”修好,脑子自然灵光,生活也不那么难了。
说白了,身体这锅“火”,你得自己养
我常跟人说:“你不是没天分,是你这锅’生理的火’快灭了。”气血像柴火,精气像锅里的水,神就是冒上来的蒸汽。你锅都干了,还想冒蒸汽?不现实。
中医不是让你吃点补药就万事大吉,而是教你如何“养生如养火”。一顿火锅你能精心熬四小时,可你自己的身体,一天都舍不得停下来照顾一下。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最后提醒一句:别把“笨”当成天赋问题
很多人从小被贴上“记性差”“反应慢”的标签,结果自己也信了。这太可惜了。中医告诉我们,人的状态是可以调的,脑力是可以养的,聪明也可以“种出来”。
别再自责、别再焦虑,先把身体调顺了,你会发现:原来我不是笨,我只是精气神不在线。
参考文献:
[1]张延川, 刘维国. 归脾汤对认知障碍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11): 2411-2415.
[2]王晓红, 陈炳安. 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22, 28(3): 67-69.
[3]李蕾, 胡志斌. 归脾汤对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脑功能的影响[J]. 中医研究, 2021, 34(5): 80-8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