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中,一尊拍前就备受瞩目的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释迦牟尼立像,最终被某中国大陆藏家以8020万港元的高价拍回,创造了尼泊尔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这尊佛像将中国收藏界开始重视尼泊尔佛像的变化彰显得格外清晰。

释迦牟尼立像,13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高50.8cm,2015年佳士得秋拍

▌中国藏家来了

北京藏家夏明先生是中国最早涉足佛教艺术品的收藏家,从1993年至今,已22年。目前,夏明所收藏品总数已逾千件,其中不乏博物馆级精品。藏品年代早至6、7世纪,晚至18世纪,涵盖帕拉、斯瓦特、尼泊尔、克什米尔、西藏、蒙古、中原、永乐等各种风格。

早年,夏明常去西藏搜寻佛教艺术品。他现在的藏品中,大多数是从西藏请回来的。同时,从一些欧洲古董商给他看的大批佛像中,他会选择保存完整的古代精品留下。有时,夏明也会去欧洲一些古董店和画廊逛逛。比如说,在夏明家中展示架上的一尊两臂玛哈嘎拉就是从英国著名经纪人卢西先生的画廊里买的。近十几年,夏明也辗转于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寻找适合的藏品。

作为佛像艺术市场的重要亲历者,夏先生说,苏富比和佳士得在21世纪初已经开始拍卖尼泊尔佛像。以纽约佳士得为例,2007年9月21日,一尊莲花手菩萨以57.7万美元成交,2012年3月20日,一尊菩萨像以249.05万美元成交,2015年一尊菩萨像以822.9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由于中国买家的购买力大增,近几年,活跃于世界各地佛像拍卖场的藏家中有90%是中国藏家,并频频创造天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藏家对于喜马拉雅艺术的认知逐渐提高。这也是2015年秋拍,佳士得将尼泊尔释迦牟尼立像放到香港地区,并最终被一位成都藏家以8020万港元拍回的背景。

其实,大陆地区的拍卖行近几年也开始关注尼泊尔佛像,比如北京翰海2009年秋拍,一尊莲花手菩萨以336万元价格被国内某藏家购得;2015年秋拍,香港翰海一尊菩萨像以1300万港元价格被香港某基金购得。

不仅仅是中国藏家,16世纪之前的尼泊尔佛像也是整个收藏界和博物馆界的追逐目标。夏明认为,藏界之所以对尼泊尔佛像趋之若鹜,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尼泊尔虽为群山环绕的小国,但其造像艺术对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广,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法与之相比的。

尼泊尔西南连接印度,北部与我国西藏接壤,其造像艺术从7世纪就开始影响我国西藏。12世纪后,随着佛教在印度消亡,尼泊尔成为影响我国西藏最重要的外来艺术风格。在西藏佛教传播、扩散中,尼泊尔造像的影响蔓延至元朝统治阶层。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促使尼泊尔风格的“西天梵相”又一次在雪域内外广泛传播。尼泊尔佛教造像艺术对于明代永宣风格造像的最终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及至清代,宫廷造像也难脱尼泊尔的影响。

其次,尼泊尔造像的艺术价值高,其美学特质是高贵、优美、典雅、均衡、清新、朴实,富于生活气息和世俗情趣。这些造像以红铜鎏金,胎体质地细腻,富于表现力。其鎏金厚重,金色偏暖,璀璨亮丽。尼泊尔工匠的高超技艺,使得造像血气充盈,圆润俊秀,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栩栩如生。此外,尼泊尔矿物资源丰富,有镶嵌宝石的传统,也为佛造像平添了魅力。

▌尼泊尔佛像的千年荣衰

尼泊尔佛造像艺术产生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前后传承千余年,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时代特色。

据文献记载,尼泊尔铜佛造像艺术最早始于公元3世纪,但目前这一说法没有实物证明,因此,公认的说法是始于李查维王朝(约公元4世纪至9世纪)初期。

李查维王朝的统治者来自印度,既信奉印度教,也扶持佛教,他们带来了尼泊尔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尼泊尔佛造像继承了印度笈多风格,题材为显宗崇奉的佛、菩萨立像,造型简单,装饰朴素。

释迦牟尼立像,8世纪,尼泊尔,高29cm,夏明先生藏品

大日如来坐像,9世纪,尼泊尔,高23cm,夏明先生藏品

约在公元7至8世纪初,尼泊尔佛教艺术进入发展期。随着印度密宗传入,造像开始密化,并日益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8至9世纪时,造像已经是典型尼泊尔人的面相——宽额头,瓜子脸,五官集中,青春俊美,朝气蓬勃。此外,造像躯体浑厚,高乳、短胸、肥臀,四肢健硕,姿态十分优美。在题材方面,观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成为流行题材。

10至13世纪,尼泊尔佛造像艺术进入过渡时期。在李查维王朝后期,尼泊尔各族争霸,四分五裂,而印度次大陆也被回教势力入侵,许多高僧大德、僧侣携带经书、佛像逃难来到尼泊尔山区。尼泊尔地区佛教因此呈现繁荣与复兴。

佛教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在保留早期笈多风格的一些特点外,主要受帕拉风格影响,产生了大批艺术精品。尤其是大量的“三折式”菩萨像(以一腿为支撑,另一腿稍弯曲),动感十足,优雅自然。从12世纪开始,密教逐渐成为尼泊尔佛教的主流。

度母像,13世纪,尼泊尔,高72厘米,2011年香港苏富比拍品

文殊菩萨,13-14世纪,尼泊尔风格,高46cm,夏明先生藏品

14至15世纪,即马拉王朝(12至18世纪)中期,是尼泊尔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又一黄金时代,到处洋溢着复兴的生机,流传下来的佛造像较多。尤其是马拉王朝独特的部落迦舍–末罗王朝(13至14世纪),堪称喜马拉雅历史舞台上最不寻常的王朝之一。

释迦牟尼,13-14世纪,尼泊尔迦舍-末罗王朝,高105cm,夏明先生藏品

迦舍–末罗王朝是北印度人建立的,却虔心佛教,13至14世纪是该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创造的精美造像,身体健硕、脸部庄严,耳环是倒钩式的,最独到之处在于其手指、脚趾非常细致,有关节的刻画。由于该王朝只存在了不到200年,所以留存下来的造像数量不多。迦舍–末罗造像的精致与稀缺性,使得其市场表现非常好,近期台湾某拍卖行上拍一件迦舍-末罗佛像,以300多万美元成交。

至15世纪末,马拉王朝进入“三国”时期,从此,尼泊尔地区的佛造像工艺盛极而衰,一直到18世纪,虽然造像活动仍在继续,但很少有精品。

▌尼泊尔佛像鉴藏问答

鉴于尼泊尔佛像相对陌生的文化背景,为深入了解这一收藏题材的更多细节,本刊特别就收藏者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夏明先生。

● ● 

《收藏》:铜造像材质千差万别,尼泊尔用红铜造像,西藏多铜合金造像,而且各地造像所含合金成分也不一样,明代永宣造像以红铜较多,而乾隆时期又研制出紫金利玛,那么,佛造像选用不同材质的目的是什么?

夏明:一开始,佛像铜质并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它取决于附近矿山矿石的构成。虽然都是铜矿,但各矿的矿物含量并不相同,有的含铜多一些,有的含铜少一些,有的则含铅、锌、锡、金、银等,有的矿叫铜锌矿,有的矿叫铜银矿、铜钼矿,等等。只有到清代,铜的配方才开始有研究和讲究,比如乾隆时候的紫金利玛,经过几百年氧化,可以看到铜质中有微弱的金色。国外有学者曾试图用金属含量来断代,但是以失败告终,因为早期铜冶炼技术还不能去除杂质。

● ● 

《收藏》:尼泊尔造像中有很多菩萨像,比如莲花手菩萨、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等,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分辨这些题材?

夏明:其实所有造像的题材都可以通过法器来辨别,比如弥勒手持葫芦,金刚手菩萨拿着金刚杵,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和宝剑,普贤菩萨手举法杵,观世音菩萨手持杨柳枝和净瓶,地藏王菩萨手持钵、锡杖,大势至菩萨手握降魔杵相法铃,慈氏菩萨手举法轮,虚空藏菩萨手托月亮……这些在度量经上是有明确规定的。

此尊文殊菩萨像中,菩萨手中所持宝剑已经残缺

莲花手菩萨,西藏尼泊尔风格,14世纪,高47cm,夏明先生藏品

《收藏》:为什么古代尼泊尔菩萨像流行?

尼泊尔佛像,一个怎样的市场热点

夏明:古代尼泊尔以供奉菩萨为主,尤其是观音菩萨(有多个化身,比如手持莲花的莲花手菩萨、头冠上有化佛的度母)和弥勒菩萨。目前,有大量马拉王朝13至14世纪的菩萨像存世,而释迦牟尼像却不多。佳士得香港秋拍,那尊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的释迦牟尼立像是近几年市场上最好的一尊,是当时的典型风格。

● ● 

《收藏》:西藏的忿怒相护法像非常常见,而尼泊尔护法像较少,也少见忿怒相造像?

夏明:其实印度时期的佛教护法是很少的,到西藏的宁玛派时期才多起来。这与莲花生大师有关,这些护法原本是苯教的神。造像呈现忿怒相还是沉静相,与艺术家、供养者的喜好有关系。虽然尼泊尔也有护法和财神像,但这些造像身体结实健硕,面相圆润,表情威而不怒,与西藏的护法神祇相比,少了一份狰狞与恐怖,多了些温情与慈爱。尤其是早期尼泊尔的怒相比较温和。这种图像学痕迹给后世留下了判断年代的一些依据。

● ● 

《收藏》:尼泊尔佛像有上千年传承史,一般用哪些方法来区分、判断造像的年代?

夏明:我们一般是根据各个时期造像的风格特点、工艺水平来大致判断出年代。比如,大都会藏有一尊比哈尔邦出土的6世纪笈多风格造像,这尊像薄衣贴体,右手施无畏印,手指间是蹼状的,这种手蹼到7世纪尼泊尔造像中就已经不存在了。迦舍-末罗的造像刻画则非常精细,可以看手、足关节的刻画。

尼泊尔迦舍-末罗造像非常精美,小至手关节也刻画非常细致

从造像的装饰、衣纹特点也可以判断大致年代。比如,早期装饰简单,到马拉王朝时期,装饰日渐繁缛,脖子装饰有璎珞,手臂、足有花形钏饰,还会镶嵌各种宝石。早期的菩萨头冠多为三叶冠,13世纪开始转变,到14世纪已经演变为五叶冠了。7世纪之前的衣纹是笈多式样的对称衣纹,8世纪的衣纹开始松散,10世纪之后造像衣褶就简单化了。

10至11世纪印度高僧大德和僧俗的到来,使得尼泊尔11世纪的造像融合了多种元素。这些造像往往是尼泊尔的面相,斯瓦特风格的台座,克什米尔风格的背光。15世纪时,尼泊尔佛造像走过了最鼎盛的时期,更趋于女性化,缺少了13世纪造像的阳刚之气。

尼泊尔造像,每个时期的底座、背光、头光各不相同,这也是一种断代依据。比如,尼泊尔早期护法的造像底座是规则的方格,代表山石,后来多为莲花座,尤其是俯仰莲束腰底座,川字纹莲瓣是典型的9世纪造像,而马拉王朝的底座都是受斯瓦特影响。8至9世纪的造像一般头部有尖圆形头光,火焰呈锯齿状,风格写实,这是从帕拉造像吸取的,而10至12世纪则最流行身光呈马蹄状,头光与身光相连的样式。

不过,保存完整的身光、头光、须弥座的早期造像基本上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除非在大的寺院,几百年不会有人动。如果在世俗中流传,背光、头光和莲花座很可能被损坏或者遗失,因此会出现后配的情况。

即使是同一时期大小相似的造像,品质也是有区别的,这需要藏家具体看造像的姿态、脸部的刻画、身体细节的打磨、装饰的设计等。藏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 

● ● 

《收藏》:为什么尼泊尔的造像早期立像多,晚期坐像多?

夏明:当时的立像和坐像其实都很多,只不过立像生动自然优美,艺术价值更高,更被当代藏界追捧,曝光率更高而已。

● ● 

《收藏》:在实际的收藏当中,判断佛像真伪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夏明:与鉴定其他门类一样,佛像的真伪也需要通过风格、工艺、皮壳等综合因素来判断,经过长期学习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实物研究总结,才能锻炼眼力。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书籍只是照本宣科,年代和风格并不一定正确,参考时应注意对比和甄别。

释迦牟尼像,2016年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周

莲花手菩萨脸部为泥金,说明是在西藏供奉的

《收藏》:有些西藏的黄铜鎏金佛像,鎏金保存不好,有说法认为是因为铜质中含有大量的铅,使金的附着力大大降低。而尼泊尔佛像用红铜,鎏金也难保存完好,有些人认为是当初铸造的时候鎏金比较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夏明:鎏金的次数取决于财力。尼泊尔鎏金保存不好的最主要原因是红铜比较活跃,与金的咬合度不够,在不受到外界侵蚀的情况下,也会褪掉。另一方面,可能与礼佛习惯有关。早期的尼泊尔,12世纪以前,有一个礼佛的习惯——为了保持洁净,会每天给佛像洗澡。后来每天供奉的时候需要贴脸,所以有些佛像的鼻子、眼睛磨损严重。这种礼佛方式在12世纪以后就废止了。其实鎏金褪掉没有确切的原因,对收藏也没有妨碍。故宫藏有一尊8至9世纪的尼泊尔红铜菩萨像,由于年代久远,身体上的金已经褪掉了,而脸上是保存完好的冷金(用金粉涂抹),这种礼佛方式是西藏地区特有的,说明是在西藏得到供养的。

● ● 

《收藏》:尼泊尔佛像艺术是在印度帕拉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国际上习惯把尼泊尔风格归入帕拉风格的范畴,称为尼泊尔-帕拉风格,那么尼泊尔和帕拉风格的区分困难吗?

夏明:区分并不困难。当年,帕拉的僧人、工匠到了尼泊尔,与当地的艺术家共同创作佛像,所以,帕拉风格对尼泊尔风格的确有很大影响。从风格上来讲,就像房子装修一样,佛造像也会融合很多样式的某些因素,既会有交叉,也会有些独特的东西,最主要的区别是面相。每个地区在铸造佛像的时候,都会以当地最美的人为模特,帕拉造像参照的是印度人的面相,而尼泊尔造像是尼泊尔人的面相。

● ● 

《收藏》:10至12世纪,即中国的两宋时期,西藏不同的地区吸收不同的外来风格形成了尼藏、帕藏、克藏等多种风格。尼藏与尼泊尔佛像怎么区分?

夏明:尼泊尔与尼藏风格是很难区分的,因为有些西藏供奉的佛像是直接从尼泊尔请来的,有些是尼泊尔工匠在西藏制作的,也有尼泊尔与西藏人通婚后的后代铸造的。如果造像上没有明确的款,就没有办法确认佛像是在尼泊尔铸造的,只能说是尼泊尔风格。

● ● 

《收藏》:是否可以通过看镶嵌的宝石来判断出造像是在西藏制造,还是在尼泊尔造?

夏明:尼泊尔造像有镶嵌宝石的传统,这与尼泊尔宝石矿物资源丰富有关,多镶嵌水晶、红宝石、蓝宝石、青金石、碧玺等,而西藏造像多镶嵌绿松石、红珊瑚。如果一尊佛像上同时有这些宝石,那就是尼泊尔工匠在西藏铸造的。但有个因素需要注意,那就是有时镶嵌的材料是后补上去的,需要判断镶嵌是否是原装。

丹萨替寺龙行佛母,14-15世纪,高39cm,夏明先生藏品

《收藏》:13至15世纪,很多尼泊尔艺术家来到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尼哥。当时元廷为了尊崇佛教的需求,在宫廷中设“梵相提举司”,造像被称为“西天梵相”,与尼藏风格、尼泊尔风格有什么区别吗?

夏明:没有区别,都是尼泊尔佛像艺术的传承。

● ● 

《收藏》:明代永宣造像与尼泊尔造像的关系是什么?

夏明:明代宫廷佛像对尼泊尔造像多有借鉴。明代和元代都有尼泊尔工匠在宫廷里造像,秉承了纽瓦尔人传统的造像工艺。虽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但都是尼泊尔、西藏、中原造像完美的融合。

● ● 

《收藏》:乾隆九年,乾隆皇帝专门请来3名尼泊尔工匠参与雍和宫佛像的塑造工作,担任造办处的顾问,并专门下旨命令造办处的匠人向尼泊尔工匠学习、请教。乾隆皇帝出于怀古情结,主持仿造过一批尼泊尔风格的佛像,这批佛像与尼泊尔佛像有何不同?

夏明:清宫档案中明确记载过仿造古佛像的情况,甚至详细记载了配方。仿造的对象包括早期帕拉、尼泊尔佛像,依据的蓝本都是西藏进贡的古代佛像。仿古尼泊尔佛像与尼泊尔佛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工艺,清宫仿的尼泊尔风格佛像镶嵌工艺运用得更多,主要是嵌银、嵌红铜。

● ● 

《收藏》:什么样的佛像更值得收藏?

夏明:其实收藏艺术品是有共性的,首先,是要美的,体态优美,法相庄严;第二,做工越精细越好;第三,艺术表现形式、材质越丰富越好;第四,年代越老越好。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表现好,可以保值增值,这是所有收藏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目前,收藏家都喜欢多种材质的造像。因为这样的造像多为技艺高超的工匠制作,美感更强烈,工艺更加复杂,多运用错金银、错铜、镶嵌工艺。比如衣纹错银或红铜,嘴唇错红铜,眼睛嵌银,或者把瞳孔镶嵌上黑宝石,这是西藏佛教造像的典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