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前
昨天完成活动之后,收拾实验物品的过程中,有一位长者阿姨和我攀谈起来。她问我做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在我告诉她之后,她问参加活动的费用是什么样子的……
其间,我们聊到了关于骗子的事情,因为我和她讲我的活动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与真实的世界发生联接,让他们尝试去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同时认知什么是真实世界的运行法则。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不要随机的来,随机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不要对这个世界充满迷茫。
之所以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骗子,就是因为太多的人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了。
比如,她和我讲,她一个朋友向她推荐一款非常好的保健品,并现身说法,以前她的身体怎么怎么样不好,现在都好了。嗯,因为熟悉嘛,所以这是真的。她说,这也是骗子吗?
套用弯弯喜欢的迅爷的话来讲,这不是有意的骗子,就是无意的骗子。为啥呢,原因也超级简单,任何一种声称对什么病有好处的事物,它都不应该用个案来讲它的效果。这里也不去讲什么专业的医疗术语,就通过这么简洁的标准去判断就好了。
不过,这显然无法动摇阿姨的心的,因为我们生活中太多的这样的叙事了。
比如,你看人家娃用了什么什么方法就把学习搞好了,你也来用起来吧。你看人家娃去哪个哪个机构补课,成绩就上去了不少,咱们也去吧……,这其实和上面也一样。
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更多的认知世界的真实,这就是通识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这一块比较的缺少,权威的灌输式教育是主流。坐在教室里与世脱节的苦读才是正道。
那么,现在骗子们下手的对像,就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包包也相对鼓一些的所谓高知精英了。
场所嘛,嘿嘿,我知道的有高级酒店的会议大厅,有高级别墅的精致小厅,也有山间别致的仙风之所……,至于手段嘛,但凡讲到,心诚则灵;个案成功从而推广;别人无法重复,他家独有;古代什么什么秘方;现代最新科技,世面还没有大量推广……
孩子们在教室里上了一天课,到这里来,我们一起聊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是只听老师讲。我们一起动手去做一些与真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有趣实验,这是将来从学校出来之后,或者进入不再有标准答案之后的学习之路的必然面对。
今天的实验材料非常简单,就是有不同大小孔洞的瓶盖,并配上它们的瓶子。其实我的本心可能是连这些材料与孔都应该是让孩子们来准备的,并现场让孩子们用工具来开孔的。不过孩子们习惯了老师准备一切物资,家长们也比较习惯这样的方式。
嗯,这样效率也会高一些,内容也会多一些,哈哈,这也算是现在的教育主流思想吧。就是想高效地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在这条教育的实践路上也算是走了快30年,那么折个中吧,效果也还好。不过,对于越小的孩子来讲,教育就不应该那么着急,让孩子自己越多的自我探索,并发现其中的奥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它们的量化描述,这样的学习会更深入,也会更长久。
因为,这是亲切的感受,这是有趣的体验,谁喜欢那些天天被安排的,按规定时间,早早被安排好的内容去灌输的嘛。
当这种被安排持续到成年,那么,大概率他们也会一生都做被安排的工作了,这也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人生。
今天让孩子们体验的是,瓶子的盖子上面有不同大小的孔,当瓶子里装满水的时候,再倒过来,注意不要给瓶施加压力,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呢?
他们发现,在倒过来的一瞬间流出一股水来,这符合他们的预期。
然后呢,然后就不再流了,这……,太有意思了,这是为什么呢?
不着急,我们按照不同孔径,逐个体验下来,同时认真观察,结束之后,我们再来总结。
孩子们尝试到直径超过半厘米的时候,会发现,要是轻轻动一下瓶子,中断了的水流,就再次流了出来。当瓶子静止的时候,它又停止了流出。
而且,这个过程,不光对手的稳定要求越来越高,对瓶体的角度也有相应的要求。
如果控制得好的话,8毫米孔径,也能够在倒立过来之后,马上停止流出。
后来,孔径越来越大,孩子们就不容易实现小孔径的时候的现象了。
我在现块也只成功了一次,我一共做了五次最大孔径的实验,也只成功了一次,它要求手非常的稳定。
在总结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回顾了水分子的结构,水分子的键角。
其实这还与气压相关,不过时间过得太快了,下次再说咯。
简单的器材,来自身边,在它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其实可以有许多,慢慢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