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脑子进水了”,事实上,在我们神经外科,还真有一种疾病是脑子进水了,我们称之为“脑积水”。脑积水是指颅内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积聚,使脑室扩大、脑实质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也就是说,“脑积水”进的不是“水”,而是脑脊液过多。
01
什么是脑脊液?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约2/3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其余来源于室管膜和脑实质的毛细血管,并不断地生成,循环,然后再被吸收。其总量稳定保持在一定水平,时刻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它提供脑的一部分代谢功能,也在运动时像水床一样保护脑组织。正常成年人脑脊液量总约130~150 mL。脑脊液分泌速度大约为21ml/小时,一天大约产生 400-500 mL。
02
脑积水形成原因:
导致脑积水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归纳为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三者兼而有之。
病变性质可有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出血、肿瘤和外伤等,一般在婴幼儿以先天性发育异常多见,在成人则以继发性病变为主。
03
脑积水分类:
以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为主的病变为交通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为主的病变为阻塞性脑积水。
根据颅内压高低,我们可以分为高压性脑积水、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及低压性脑积水。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实生活中容易被忽略。有研究表明,61岁以上人群“基于MRI影像支持的可能常压性脑积水患病率”平均为1.1%。在某些特定人群,如疑似帕金森综合征而就诊的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19%。该病容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部分常压性脑积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
04
脑积水症状:

成人脑积水的主要症状是头痛(卧位和晨起较明显,双额部疼痛最常见,可伴有颈部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宽足距、大步伐等)、小便失禁和视物不清。
儿童脑积水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是:头颅大、颜面小、前额突出;双眼球呈下视状态,上眼睑不伴随下垂(“落日”征);不明原因反复呕吐,进食差;肢体痉挛性瘫(以下肢为主,严重时呈剪刀步态);癫痫样发作;易激惹(高调短促的异常哭泣)等。
05
脑积水的治疗手段:
脑积水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次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目的是消除原发病灶,通过脑室分流减轻脑内压力。
急性期治疗高颅压性脑积水引起视力急剧减退或丧失者,需紧急处理,行脑脊液分流术,不能分流的应进行脑室穿刺持续外引流。
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药物治疗一般只适用于轻度脑积水,两周岁以内的轻度脑积水首选抑制脑脊液分泌药物,如乙酰唑胺(应用此药物时因用量大应注意其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脱水药物和利尿剂,如甘露醇、氢氯噻嗪、氨苯蝶啶、呋塞米。
★
脑积水的手术方式可以归纳为:
1、解除脑室系统的梗阻病因的手术,如切除颅内肿瘤。
2、减少脑脊液分泌,如脉络丛切除术或电灼术,现已弃用或少数情况下的辅助手段。
3、脑脊液分流手术,如脑室-腹腔分流术(V-P)、脑室-腰大池分流术、脑室-静脉分流术、神经内镜三脑室造瘘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室腰大池分流术
第三脑室造瘘术
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自建科之初就常规开展脑积水的诊治工作,各类分流手术,包括脑室-腹腔分流术(V-P)、脑室-腰大池分流术(L-P)、脑室-颈静脉分流术、神经内镜三脑室造瘘术均已大规模开展,罕见的低压性脑积水也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科室主任黄煜伦教授不仅获得了“定量评估系统在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诊疗中的应用”这一苏州市临床重点病种诊疗技术专项,还参与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管理中国指南(2022)的编写,在脑积水这一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专家介绍
黄煜伦
教授,神经外科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各类脑肿瘤临床、基础和教学工作,特别是脑胶质瘤、垂体瘤、颅底肿瘤、转移痛的治疗。在正常压力脑积水以及复杂脑积水的治疗,注重手术中脑功能的保护,在胶质瘤规范化综合治疗以及免疫治疗(CAR-T细胞) 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国内外发表刊物论文60余篇,SCI论文3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6.8分。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基金共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