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上的桥(红桥区)

                                                                                                          –刘明

     

      南运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永济渠以沟通河南至北京的水路。元代袭用隋唐以来的河渠,疏浚永济渠的干道卫河而成南运河。明永乐年间,该河为御用漕运河道,漕运大兴时对经济、文化交流起一定作用。该河除航运外,也为城乡人民生活水源。清末废止漕运河后,水利失修,河道淤塞,加之河道弯曲,常泛滥成灾,虽经疏浚治理,水患未能根除。民国初年,红桥区境内的南运河多处裁弯取直,始有今貌。1949年后经全面治理,根除水患。            1953年,新开挖的独流减河,在静海县梁王庄附近将南运河切断。独流减河以北至三岔口的河段,改作蓄水河段,其中红桥区境内的南运河段,用于芥园水厂放淤泥及雨季泄洪用。

      南运河红桥区境内一段长约7.3公里,宽20—40米。在红桥区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卲公庄、小西关、南头窑、先春园、大伙巷、河北大街、三条石、大胡同等地界,西端对岸为南开区界。三岔河口一带是天津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建有“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南运河还是引黄济津工程在天津市的输水通道! 

       历史上红桥区界内共有13座桥梁。9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拆除了位于赵家场大街过南运河名为“团结桥”。现在南运河上架有12座桥梁;有密云桥、冶金桥、咸阳桥、三元村闸桥、芥园桥、卲公庄闸桥、井冈山桥、大丰桥、小伙巷桥、爱民桥、金华侨、金钟桥。

      

          一,密云桥;

       密云桥位于密云路上,桥不长,也不算宽,也没有美观的造型,很普通的一座桥,可是它却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它是天津市三个行政区的分界点:桥西是西青区。桥东,运河南是南开区。南运河以北是红桥区。

       密云桥旁边就是快速路上的青云立交桥,所以密云桥减少了很大的交通压力。

             二,冶金桥;

       冶金桥位于红桥区冶金路北,南运河大堤至前园道,2000年建成的人行桥。是一座为方便行人通行的桥,2016年前,桥的这边是一个大的菜市场——向阳便民菜市场。   

       冶金路 。北起南运河大,中与芥园西道、汾水道、海洋道、黄河道相交。始建于1962年,曾名建设路。1968年再建,曾名战备路。1981年续建取冶金局材料研究所之名,命名为;冶金路。1982年将上述路段合并统称冶金路。

       三,咸阳桥

       咸阳桥,红桥区咸阳北路,跨南运河,1965年建成,是天津市区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桥。桥宽15.4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0米。荷载标准为汽车18吨、拖车80吨。

       咸阳路与南运河南路交口的河堤公园内,园内有四棵等距排列的百年老槐树,树高七八米,枝干粗壮。相传这些古槐树曾栽种在“老爷庙”前,如今“老爷庙”已不复存在,唯有古树默默伫立河畔,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四,三元村闸桥

       三元村闸桥;因位于三元村,故名。又名;“陵园路桥”。(龙悦路原名为陵园路)。          2000年在小西关监狱原址上,改建成天津人民医院。新建了芥园西道横过南运河到西青道的桥梁,为小跨径三跨系杆拱桥。它主要由钢结构组成,是新建桥中最具现代感的桥梁。它像白天鹅一样跨过南运河,把钢材的韧性与刚度,现代技术的精美准确,作了一个完美的表达。         三元村闸桥该桥开通后,从芥园西道可以横过南运河到西青道。

       五,芥园桥

       芥园桥;始建于1983年,因附近芥园大堤故名。为芥园大堤北侧,跨南运河4孔钢筋混凝土城市道路桥。为中环线红旗路西半环上重要桥梁之一。长40.4米,宽44米,其中车行道38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荷载20吨。

      由于地铁5、6号线沿线经过芥园桥等桥梁,地铁盾构在老桥桥区范围内与现状桥梁桩基发生冲突,为了规避地铁盾构施工时的风险,需将与盾构相冲突的桩基及距离地铁盾构净距小于0.8米的桩基拔除,共涉及37根桥桩,并按照地铁施工要求重建新桥。在原址上一座崭新的桥梁已经建成,与之前相比桥梁的外形似乎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原有老旧的混凝土栏杆换成了不锈钢,简洁大方。2014年7月15日晚23时恢复通车。

          六,邵公庄闸桥

       邵公庄闸桥;红桥区南部,跨南运河。北连闸桥北路,南通闸桥南路。为3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市道路桥。1954年建闸,1959年废闸建桥。长17米,宽12.64米,其中车行道9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

      是与卲公庄大街相交的南北走向的小马路(北接西青道)跨南运河的桥梁。

南运河的桥

          七,井冈山桥

       井冈山桥;在红桥区南部,跨南运河。北通南运河北路,南连南运河南路。为3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市道路桥。原为梁家嘴渡口,1967年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建桥,故命名为“井冈山桥”桥长43.5米,宽7.8米,其中车行道7.4米。桥梁下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上部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梁。沥青混凝土桥面、荷载10吨。可行中型机动车。

      2011年建西站西大桥。1998年井冈山桥进行改建。南运河南北两侧的道路进行拓宽改造。道路命名为“复兴路”,北侧名为“西站西大桥”接驳光荣道。

        八,大丰桥

       大丰桥;红桥区南部,跨南运河。北接西站前街,南通大丰路。为3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市道路桥,原为渡口,1917年后建浮桥,因位大伙巷北口得名大伙巷浮桥。又称大丰浮桥。          1952年拓建大丰路时,改建成混凝土桥,并改今名。1984年结合地铁工程,重建拓宽成现状。长39.64米,宽36.6米其中车行道30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桥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型梁。沥青混凝土桥面,荷载20吨一挂 100吨。桥下河底有地铁。

       (九)团结桥 ;

       团结桥 ;红桥区东南部,跨南运河。连通南运河南路和南运河北路。为单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市道路桥。原为赵家场渡口,1971年7月建桥,9月竣工定今名。长22.6米,宽7.38米,中间车行道6米。桥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上部为混凝土双曲拱梁。沥青混凝土桥面。荷载10吨。可行中型机动车。90年代拆除。

       九,小伙巷桥;

       小伙巷桥;又名“新三条石桥”位于红桥区大丰桥与爱民桥之间,临近大胡同商业区和西站,沟通大丰路及河北大街。新三条石桥全长47米、宽39米,规划为机非混行桥,机动车双向6车道。在造型设计上,该桥简约而时尚,分布在桥两头的6根钢柱和斜拉式的吊杆使整个桥看上去极富金属质感。

       新建成的新三条石桥全长41米,桥宽40米,其中车行道宽3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为双向6车道,位于三岔河口附近,是新三条石大街上一座跨南运河的桥梁,沟通了南运河西侧的大丰路及东侧的河北大街,是红桥区内一条重要的跨河通道。新三条石桥坐落在海河综合开发规划中的传统历史文化区,该地区是天津市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从外观上看,新三条石桥造型简约时尚,分布在桥两头的6根钢柱再加上斜拉式的吊杆,使整座桥看上去极富金属质感,桥梁整体工业味道十足,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

               

       十,爱民桥;

       爱民桥;红桥区东南部,跨南运河。连通南运河南路和南运河北路。为5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市道路桥。原为茶店口渡口,1971年3月建桥,12月竣工定今名。长34米,宽4米,中间车行道3.4米。桥梁下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砌石桥台,上部钢筋混凝土板梁。沥青桥面。荷载6吨。可通行行人。轻便车辆。

        十一,金华桥;

       金华桥;红桥区东南祠西部,北大关北部,,跨南运河。北通河北大街,南连北门外大街。为4孔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城市道路桥。 据《清门保甲图说》标注,当时金华桥上游西南岸曾有一个名为“金华园”的去处,这应该是金华桥名称的由来。

      原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设钞关浮桥。1920年南运河裁弯取直时,撤浮桥。并将乾隆十四年(1888年)建在老铁桥大街西口南运河上的金华桥移此。仍称金华桥。为3孔钢架开启铁桥。1954年铺沥青桥面,1957年扩建人行道。1982年随河北大街扩建工程拆除。重建成现状。成为现在宽阔笔直的公路桥。金华桥长40.5米,宽桥36.5米,其中车行道30米,两侧人行道12月各3米。混凝灌注土桥面。荷载汽20吨一挂100吨。

              

       十二,金钟桥;

        金钟桥;红桥区东南部,横跨南运河。北通三条石横街,南连金钟桥大街。长 40.16米,宽24米,为4孔钢筋混凝土城市道路桥。

      原为1888年建在小关大街一带金钟河上的开启式钢架桥,名金钟桥。1920年南运河裁弯取直后迁此,仍名“金钟桥”。1954年重铺沥青桥面。1994年重建,9月竣工成现状。荷载 20吨–100吨。可通行各种机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