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彬



花漾图鉴




2025年05月28日 05:08

【牡丹百芳谱·其三十九】魏紫牡丹,千叶重瓣中藏着怎样的传奇密码?

前言:朋友们好,欢迎来到花漾图鉴。请您点亮红心,不错过每一期花漾之旅,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与花的独家记忆,您还可以微信通讯录搜索🔍并关注带你走进那片海,海里会有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牡丹百芳谱·其三十九】魏紫牡丹,千叶重瓣中藏着怎样的传奇密码?         在华夏大地的花卉谱系中,牡丹以其雍容华贵之姿被誉为“花中之王”,而魏紫牡丹,则是这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光芒。它从遥远的五代时期款款而来,带着岁月的故事与独特的韵味,绽放在中国的园林庭院、诗词歌赋以及人们的文化记忆深处。

🟢魏紫牡丹:“花后”的传奇身世
魏紫牡丹,作为牡丹四大名品之一,被尊为“花中皇后” ,有着令人称奇的身世。据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记载,五代时,一位砍柴人在寿安山发现了它,随后卖给了宰官魏仁溥家。此花为千叶肉红,出于魏相家,故而得名魏紫,此后逐渐成为牡丹花中的名贵品种。

在民间传说里,魏紫牡丹的来历更具浪漫色彩。明朝洪武年间,曹州赵楼村的赵义救济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送他牡丹,并将女儿魏花许配给他。魏花是寿安山修炼成仙的牡丹仙子,她和赵义在桑篱园种牡丹,使桑篱园变成牡丹园。朱元璋到曹州看花,欲铲除牡丹园,经魏花劝说,同意只挖一棵。军师刘伯温选中赵义门前的紫花牡丹,魏花告知赵义实情后消失。被挖走的牡丹到京城后叶垂花败,而来年春天,赵义门前花坑中长出紫牡丹,人们便将其取名为“魏紫”。自此,魏紫牡丹世代相传,成为牡丹中的瑰宝 ,承载着善良、感恩与美好的寓意。

🟢风华绝代的姿容
魏紫牡丹花朵硕大,花径可达18公分左右,花朵呈皇冠型,层层叠叠的花瓣高耸而华丽。其花瓣数量众多,在宋代记载中可达700余片 ,当代虽不及往昔,但依然重重叠叠,彰显着繁复之美。花色更是独特,初开时呈紫红,而后渐渐转变为肉红色,边缘还带着淡淡的粉红色,像是天边被晕染的晚霞,绚丽而迷人。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馥郁的芳香,香远益清,让人闻之沉醉。这种极致的重瓣之美,给人以温馨热烈的美感,增添了成功、喜庆、富贵、吉祥的感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使其成为牡丹中的珍品,被誉为“花中皇后”。

🟢生长习性与养护
魏紫牡丹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偏好。它喜爱阳光充足的环境,却也能在半阴处安然生长;耐寒又耐干旱,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土壤选择上,它更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性良好且地势高燥的中性土壤中,酸性或粘重的土壤会让它生长不良。夏季高温时,当温度达到25℃以上,它便会进入休眠状态;而要想欣赏到它娇艳的花朵,开花期间温度需保持在17 – 20℃,并且开花前期还得经过1 – 10℃的低温处理2 – 3个月才行。
若是选择地栽,需挑选地势较高的地方,方便排水,因为它是肉质根系,一旦积水就容易沤根,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枯死。入冬后若遇干旱,可以浇一次越冬水;开春花芽分化时及时浇水,施肥则要谨慎,少施或不施为宜。

🟢文化脉络中的魏紫
自诞生以来,魏紫牡丹就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在宋代,它与姚黄并称,姚黄被誉为“花王”,魏紫则被尊为“花后”,二者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宋代文人如苏轼、辛弃疾等,常以“魏紫”“魏红”入诗,在他们的笔下,魏紫或是寄托情思,或是象征美好。苏轼曾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虽未直接提及魏紫,但从侧面展现了牡丹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而魏紫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自然也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明清时期,“姚黄魏紫”更是频繁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成为名贵牡丹的代名词。在《醒世恒言》等小说里,作者用“姚黄魏紫”来形容珍贵的事物,凸显其文化影响力。1964年新中国发行的“国色天香”牡丹邮票中,魏紫作为“王后”入选,其端丽之姿被定格在小小的邮票之上,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五代的乱世中走来,魏紫牡丹历经千年岁月,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它不仅是一种花卉,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无论是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中,还是在寻常百姓的庭院里,魏紫牡丹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国色芳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抹永不褪色的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