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问西东Larry 问西东Larry 2024年11月10日 13:25 上海

莫高窟156 窟 晚唐 “敦煌英雄”张议潮窟 敦煌最宏大的出行图

莫高窟156窟,亦名张议潮窟,是晚唐代表窟之一。此窟为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之间,沙州刺史张淮深为其叔父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所造的功德窟。此窟南北壁下部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新颖、造型生动,堪称敦煌最宏大的出行图。

156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人乘虚而入,进攻河西。此后吐蕃统治敦煌长达70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渴望回归唐朝。848年,张议潮趁吐蕃内乱,联合沙洲豪族起义,汉人和其他民族纷纷响应,最终收复敦煌、晋昌二郡,张议潮自领州事。随后,河西十一州从吐蕃统治下解放,张议潮的功绩被铭记。大中五年(851年),唐朝在河西设立归义军,张议潮被任命为节度使,驻节敦煌,开启了晚唐的“归义军张氏时期”。

电影《敦煌英雄》海报 背景即为156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56窟布局精巧,设有前室、甬道和主室。前室虽部分塌毁,但北壁上的《莫高窟记》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主室方形,覆斗顶,西壁开龛,南北壁满绘壁画。虽为中型窟,却显得井然有序、清新疏朗。全窟以供养佛、菩萨为主,壁画主体为佛经变相,共计十六幅。

156窟 西壁主龛

156窟 降魔变

156窟 乐舞

南壁《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高108厘米、长855厘米的宏伟画卷,绘有百余人物,以鸟瞰视角和散点构图巧妙分布,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共四个自然段落。画卷的前段,占据了全图四分之一的长度,描绘了仪卫骑队和乐舞的壮观场面。其中,鼓吹骑四对,武骑五对,分执大旗一对,槊四对,以及“文骑”马步都押衙五对。舞乐一组,由八人起舞,十二人吹奏音乐。这部分主要展现了节度使出行时仪仗的浩荡气势和音乐歌舞的热烈欢腾场景,细节丰富,色彩鲜明,让人仿佛能听到画中鼓乐齐鸣,看到舞者翩翩起舞,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活力。

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前部

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前部 仪卫队

仪仗之部分舞者八人,分两队对舞, 一队头裹吐蕃额巾,一队头戴汉式幞头。舞者一手叉腰,一臂高举挥袖,踏步作舞。这种汉蕃合一的地方舞蹈,反映了当时河西多民族杂居共处 、生产生活的情况,是研究唐代河西舞蹈的重要资料。

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前部 八人对舞

乐师十二人,均戴毡帽,穿圆领开衩长袍,结腰带、穿毡靴。大鼓一对,分列左右。一人背鼓,一人击鼓。八人横列两排,分操拍板、横笛、琵琶、箜篌、笙、羯鼓、腰鼓等,随列舞蹈之后演奏 , 展现了出行仪仗音乐的形式 。

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前部 乐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中部,描绘的是节度使张议潮及其子弟军亲兵的雄姿,占据了画卷长度的一半。这一部分以前半段的节度使“双节”骑队为核心,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在“节”之前,仪仗队列中“六纛”大旗三对、旌旗一对(小幡一对),紧随其后的是“银刀官”与“衙前兵马使”的坐骑,率领着亲兵四对。此段人物布局严谨,前导后卫,展现出庄严雄伟的气势。

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部

中部后半段则聚焦于张议潮的坐骑,人物形象更为突出,红袍白马置于桥上,背景以垂柳相衬,榜书“河西节度使校检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口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坐骑前有“银刀官”率队导行,后有“押衙”护侍,旁有官员警跃。而“子弟军”则护持着节度使的“麾旌”、“信”字大旗、仗以及宝剑、弓袋、箭囊、纳扇等用物,整个场景气势威严,壮观非常。

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部 持节骑与张议潮

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部 子弟军

莫高窟156 窟 晚唐 “敦煌英雄”

画卷的尾声,呈现的是出行队伍的后勤补给,占据全图四分之一的长度,绘有二十余骑,或射猎或驮运,气氛显得自由而欢快。纵观整幅画作,它与汉代及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出行图一脉相承,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仪卫的排列遵循唐代的制度,绘工精湛,展现了张议潮收复河西、归顺唐朝时出行仪卫的威武与庄严,以及热烈欢庆的场景。这幅作品是敦煌现存规模最大、人物最多、绘制最为精细的历史人物出行图卷。

北壁《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

与南壁的张议潮出行图相映成趣,全图布局亦如张氏出行图,高108厘米,长855厘米,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画卷的前段描绘了歌舞、杂技、音乐与侍卫六人,虽然所占画面不大,却生动活泼。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前段

前段绘有一组乐舞和一组竿技,乐舞舞伎四人大袖长裙披帔帛,围成方阵,挥袖踏步起舞。乐师七人,以笙、横笛、琵琶、拍板及腰鼓等伴奏,画题『音乐』二字。竿技部分 , 竿上有四小儿做种种惊险玩技 , 顶竿人伸展双臂 , 斜身弯膝 , 力注平 衡。旁有一人持长竿护侍,乐师三人以大鼓、拍板、横笛伴奏。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前段 百戏之乐舞与竿技

中部是出行图的核心,绘有车辇和宋氏坐骑,其中“司空夫人宋氏行李车马”一乘,紧接着是宋氏女儿“小娘子担舆”一乘,随后是“坐车”四乘,音乐四人,侍卫八人,宋氏坐骑及随骑,榜书“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每车由二人驾驭,车后侍婢五六人,手持扇子、包袱等物,担舆每乘八人肩负,亦各有随侍五六人。车辇侧旁有驿使骑三乘,负责传信送物。宋氏坐骑旁有驭手一人,侍女一人。前有女官一骑,引领音乐四人,两侧有侍卫夹护,后有随侍九骑,持扇捧盒等备用之物。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段1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段2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段 担舆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段 驿使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段 猎骑

中段的中心画面有榜题名“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此乃朝廷依据张议潮河西节度使的官阶所赐予其夫人的尊号。其坐骑较常规更显魁梧,宋氏身披裙衫、高履,轻纱飘逸,发髻高耸,饰以宝钿,插着花钗九树(依制,二品夫人应配八树。此乃一副二品夫人的盛装,马前有驭手、婢女,背景中一株垂柳随风摇曳,马后随行的侍从乘骑,其中一人着女装,其余八人着男装,手持团扇、盒、镜、琴、香炉、壶、包裹等物,彰显了节度使夫人出行时的奢华与显赫。衣纹线条流畅,墨色交织,后人重描,更添风采。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宋氏坐骑

后又有一画面题为“司空夫人宋氏行李车马”。图中的轿车顶部装饰着高耸的棚顶,由一匹白马牵引,两人并肩驾驭。驭手一手扶着车辕,另一手紧握缰绳,时而瞻前顾后,展现出谨慎驾驶的生动情态,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车后跟随的侍婢,四人身着女装,四人着男装,分别手持围扇、架鹦鹉、捧禽盒、抱包袱,这些细节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车旁还绘有一棵大绿柳,将白马金车映衬得更加豪华气派。

156窟 司空夫人宋氏行李车马

画卷的最后部分展现了驮连狩猎骑队,六骑并列缓行,二骑飞马射猎,骆驼载着酒囊、包裹等出行生活物品,另有两匹备好鞍座的马,等待着备用。这幅画不仅表现了二品夫人出行的壮丽景观,也是一幅具有河西地方生活特色的历史文化人物出行图。

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后段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与《宋国夫人宋氏出行图》,堪称鞍马人物绘画之集大成者。两幅长卷,各展8.5米,汇聚近240位人物、110余匹骏马,以宏大的历史场景,开长卷历史人物画之先例。画中人物或聚或散,布局严谨而有变化,虽人物众多,却留白得当,呈现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巧妙布局。画面以田园草地的翠绿横条和田埂阡陌的灰白横条为背景,横贯全图,展现了敦煌沙漠绿洲中那辽阔无垠的天地。红衣红马点缀其间,为画面增添了暖色调的色彩感和热烈气氛。两幅出行图采用“步步观”的散点透视法,无论观者目光落于何处,皆清晰可见,无“近大远小”之透视变形,观感舒适和谐,亦更彰显了张议潮收复河西的辉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