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篆书艺术承前启后,涌现出一批风格鲜明、成就卓著的大师。以下是九位最具代表性的篆书名家

一、吴昌硕:石鼓篆书第一人

作为’后海派’领军人物,吴昌硕以石鼓文为根基,将金文、篆刻意趣融入篆书创作,开创了’郁勃烂漫’的独特风格。他早年研习杨沂孙,后得汪鸣銮藏石鼓精拓本,数十年临习中逐渐摆脱方正规整的原貌,形成左低右高的欹侧之势,用笔方圆互见,线条如’屋漏痕’般苍劲老辣。其晚年作品如《鱼如虎惟七言联》,结体纵长开张,墨色浓淡交融,被誉为’不是石鼓胜似石鼓’,奠定了其’石鼓篆书第一人’的地位。

二、吴稚晖:文人篆书的典型

作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吴稚晖的篆书以石鼓文为宗,线条静穆安然,落笔清新干净,在平直中略带弯曲,通篇呈现出文人特有的内敛含蓄之趣。他的作品如《篆书七言联》,结体宽博舒展,笔意灵动自然,与吴昌硕的霸悍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学者型书家的文雅气质。

三、王福庵:玉筯篆的集大成者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以工整典雅的玉筯篆著称。他的篆书取法《峄山碑》,线条圆润匀称,结构严谨端庄,如《说文部首》等作品,笔画粗细一致,藏头护尾,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性。同时,他将浙派篆刻的刀法融入篆书,创造出’碎刀短切’的独特笔法,使作品兼具金石韵味与书写性。

四、罗振玉:甲骨文入书的先驱

作为’甲骨四堂’之首,罗振玉将甲骨文、金文研究成果转化为书法创作。他的篆书体势开阔,结构稳健,笔画粗细变化有致,既有青铜器铭文的古朴厚重,又有甲骨文字的奇崛生动。其《集殷墟文字楹帖》等作品,以甲骨文结字,用笔方圆结合,开创了以甲骨文入书的先河,被誉为’近代篆书第一人’。

民国时期篆书九大家

五、齐白石:大写意篆书的开拓者

齐白石的篆书融合《天发神谶碑》的方折笔意与金冬心的古拙趣味,形成’长枪大戟’式的豪放风格。他的篆书结体夸张,疏密对比强烈,如《篆书四言联》,用笔如’锥画沙’,线条雄浑奔放,充满生命张力。其作品打破传统篆书的工整范式,将大写意精神融入篆书创作,成为现代篆书革新的重要标杆。

六、黄宾虹:金石气与文人韵的融合

黄宾虹的篆书以金文为核心,广泛吸收甲骨、古玺、简帛文字,形成’浑厚华滋’的独特面貌。他主张’以书入画,以画入书’,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融入篆书,如《赠粟沧金文七言联》,用笔如’金刚杵’,线条斑驳苍润,结体欹斜自然,展现出’五笔七墨’的深厚功力。其晚年作品更趋自由放逸,达到’不似之似’的化境。

七、邓散木:草篆风格的创新者

邓散木的篆书融合大篆、小篆、甲骨文、竹木简等多种元素,独创’草篆’风格。他的作品如《篆书当归斋》,用笔跌宕起伏,结体奇崛多变,将草书的流畅与篆书的古朴结合,形成’雄浑朴茂’的艺术效果。其晚年作品更趋狂放,如《篆书静思》,笔势如飞,墨韵生动,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貌。

八、萧蜕庵:篆隶通变的践行者

萧蜕庵主张’篆隶通变’,以隶书笔意入篆,矫正吴昌硕篆书修长欹侧之习。他的篆书字形方扁,用笔圆润丰腴,如《篆书轴》,结体疏密对比夸张,笔意从容潇洒,兼具儒雅气息与金石趣味。其理论著作《书道八法》系统阐述书法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九、唐醉石:秦汉篆法的传承者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唐醉石,篆书得力于两周金石及秦刻石,书风静穆古雅。他的作品如《隶书前后出师表》,用笔方圆结合,结体宽博稳重,将汉隶的雄浑与篆书的典雅融为一体。其篆刻与篆书相互映衬,形成’雄健苍莽’的独特风格,被誉为’新浙派’代表人物。

这些篆书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或取法金石碑版,或融合书画印艺,或引入新出土文字,共同构建了民国篆书多元发展的格局。他们的艺术实践不仅延续了篆书的文脉,更为现代篆书创作提供了重要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