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39岁 间断腹痛3月余

结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总论
1、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是一种起源于血管的低中度恶性肿瘤,日前WHO 软组织分类认为其恶性程度介于肝血管瘤及血管肉瘤之间。
2、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孕激素、酗酒、口服避孕药等有关;
3、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女:男约2:1,高峰年龄为30~45岁。
4、好发生于软组织、骨、脑、肺、小肠、脾脏、腹膜等处,原发于肝脏者少见。
5、因其可累及多个脏器,故有时难以区分是原发病灶还是继发性转移。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等。实验室检查示大多数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多无升高。因HEHE发病率低、自然病程不确定等因素,尚缺乏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肝切除术、化疗、放疗及肝移植等。

病理表现
1、肿瘤内部含有黏液玻璃样基质或纤维间质,外缘为致密巢团状不规则排列的肿瘤细胞,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或)树突状细胞组成
2、肿瘤组织内含有丰富的纤维成分,纤维收缩可牵拉邻近肝包膜出现包膜凹陷征
3、肿瘤内皮细胞增殖可以侵犯、闭塞肝窦和门脉以及肝静脉分支,造成自身缺血变性和坏死
4、免疫组化见肿瘤细胞CD31、CD34和F8,Vim等阳性影像特点

影像特点

1、病变多位于肝脏周边包膜下,多为多发结节型,较大结节有相互融合趋势,肿瘤外周的富细胞区快速生长,中心血供不足,出现坏死囊变后塌陷,纤维组织增生,牵拉周围的肝包膜,易形成“包膜回缩征”

2、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不均匀者实性部分呈低密度,中心区因坏死囊变密度更低,形成“晕征”或“靶征”

秒懂病例:你的诊断?
MR平扫:TIWI呈低信号,中心呈更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中心呈更高信号(粘液基质),形成“晕征”或“靶征

3 、病变多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由于肿瘤侵犯肝窦和门静脉系统,围绕肝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在门静脉期周围环形强化而内部未强化的病灶,类似于一个“糖果”,而肝静脉或门静脉的分支类似于一个“棒子”,形成“棒棒糖征”;此征象对于诊断HEHE具有较大的提示意义,HEHE恶性程度较低,其侵犯血管倾向于包绕,早期血管尚未完全闭塞,内部可见血管小分支而呈“瘤内血管征”

鉴别诊断

1、转移瘤,中老年人多见,瘤体在肝内散在分布,大小不等,位于肝包膜附近时,常伴肝包膜局限性膨突,一般不会有“包膜凹陷征”·临床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常有肿瘤标志物如AFP、CEA、 CA199等异常升高,典型病变呈“牛眼”征,一般病变内无纤维分隔及中心结节状强化

女 结肠癌 肝内多发转移瘤

2、海绵状血管瘤,中年女性多见,多无临床症状,偶然发现,典型表现快进慢出,强化幅度与血池一致,较大病灶一般不会出现瘤体实质部分显著强化;MRT2WI呈明显高信号,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呈“灯泡征”,多发血管瘤无肝周边区域分布的特点,且不会相互融合,无肝“包膜回缩征”。有时部分不典型海绵状血管瘤与HEHE鉴别困难.

 女 49岁 肝内血管瘤

3、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多有发热,消瘦,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病灶多分布于门静脉周围,囊变坏死相对少见,由于细胞密集,DWI及ADC呈现明显弥散受限,肿瘤轻中度延迟强化,内部可见形态相对正常的肝固有血管,形成“血管漂浮征”,病灶周围血管多为受压推移,多无破坏中断现象,MRCP病灶内也可见胆管穿行.

女43岁 肝脏原发B细胞淋巴瘤

4、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黄疸,常伴有CA199升高,CT、MRI:早期边缘强化,延迟期中央纤维间质进行性向心填充,周围呈相对低密度,形成反转强化,常伴临近包膜回缩,肝叶萎缩,周围或内可见胆管扩张影

 女 67岁 胆管细胞癌

5、血管肉瘤,好发于老年人,恶性程度很高,容易变性,内部易出血、坏死和囊变,密度/信号多混杂,且多为单发较大病灶伴周围多发小子灶,边界较模糊,内部密度通常不均匀,与HEHE两者皆大多为向心性强化,但血管肉瘤填充部分密度不均,呈絮片状。

女 61 岁 肝脏血管肉瘤

6、肝细胞肝癌,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与肝炎密切相关,常有肝区疼痛,AFP阳性,多为肝动脉供血,典型肝癌呈快进快出强化模式,常伴有门静脉癌栓,肿瘤好出血及脂肪变性,多数病变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无肝包膜下分布及肝包膜回缩征特点

男 77岁 肝细胞癌

小结

1、HEHE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2、肝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及肿块样病变,渐进性强化
3、以肝包膜下分布为主,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晕征、包膜收缩征。
4、临床肿瘤标记物(-) 。

编审:王忠霞 王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