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深处的神秘遗迹:
鹿石、Khirigsuur、石堆墓与石板墓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分布在蒙古高原广袤草原上的鹿石、Khirigsuur、石堆墓与石板墓等神秘遗迹。详细阐述了各类遗迹的文化特质、年代范围及其与中国历史年代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文化关联性及相互影响。同时,探讨了这些遗迹和文化所存在的区域,包括地域分布、年代对应、文化交流等。还依据遗迹分布对当时人口流动情况进行了推测,并进一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结构。最后指出这些遗迹是古代游牧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对研究古代草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这几种文化曾存在于蒙古高原,以大漠为界,在漠北形成东西走向的宽带状生态环境,如图所示草原、林地草原地带,东起兴安岭西坡,西至阿尔泰山脉西段广袤的草原上。
一、引言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蒙古高原宛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留存着众多神秘的遗迹。鹿石、Khirigsuur、石堆墓与石板墓等独特遗迹,犹如岁月的使者,承载着古代文明的珍贵记忆,见证了蒙古高原上数千年的风云变迁。这些遗迹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物质见证,更是解读他们信仰、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密码。深入研究这些遗迹,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古代草原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内在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各类遗迹的文化特质与年代
(一)鹿石
鹿石群(2024.8后杭盖省)
鹿石是亚欧草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独特碑状石刻。其雕刻艺术别具一格,典型鹿石上雕刻的鹿具有喙状咀、梳状角的图案化造型,同时还伴有牛、马、羊、熊等动物形象;非典型鹿石则雕刻有圆环、连点以及刀、剑、弓等器物纹样。这些雕刻线条简洁流畅,具有抽象和图案化的风格,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独特的审美和艺术表现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鹿石与原始萨满教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代游牧民族对自然的崇拜。例如,其面东而立的朝向可能反映了对太阳的崇拜,而鹿纹等图案可能是沟通天地与人的媒介,具有深刻的宗教象征意义。
鹿石(后杭盖省, 2024.8)鹿的雕刻非常清晰
- 年代
鹿石的年代跨度较大,大致为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前 700 年左右。这一时期大致对应中国的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 – 约公元前 1600 年)到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476 年)。在夏朝时,中国中原地区处于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阶段,而鹿石文化在草原地区逐渐兴起;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诸侯纷争,文化繁荣,而鹿石文化在蒙古草原上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开始逐渐衰落。
是我所见过的最西边的鹿石(阿尔泰山脉深处 2019.7)
(二)Khirigsuur(赫列克苏尔)

- 文化特质
Khirigsuur 是青铜时代一种独特的埋葬建筑群。其建筑布局独特,中心是较大的石堆,外围由石块围出近方形或环形的石围墙,部分有双层围墙,围墙上还有圆形或方形的小石堆,石堆与围墙之间有射线状小路径。这种独特的建筑布局可能与祭祀或某种特定的宗教仪式有关。较大型的赫列克苏尔内往往竖立着鹿石,说明二者在文化上存在紧密联系,可能共同服务于当时的宗教或丧葬活动。
Khirigsuur (后杭盖省2024.8),规模宏大。
无人机航拍,每个点就是一个墓
其年代为公元前 2 千纪至前 1 千纪,即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沿用时间较长,有些在突厥时期(公元 6 世纪 – 8 世纪)仍发挥祭祀功能。这一时期对应中国的夏朝到西周时期(公元前 1046 年 – 公元前 771 年)。夏朝时,中国处于早期文明的探索阶段;商朝(约公元前 1600 年 – 约公元前 1046 年)青铜文化高度发达;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文化上礼乐制度完备。而赫列克苏尔在草原地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迹,见证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和信仰。
(三)石堆墓
文化特质
石堆墓的结构特征明显,墓葬主体由砾石或片石堆积而成,外部围有以砾石或片石铺砌成的石围。这种结构可能具有一定的防护和标识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建筑技术和丧葬观念。石堆墓常常与鹿石共同分布在同一区域,二者在文化上相互关联,可能共同构成了当时的丧葬或祭祀体系。
石堆墓(后杭盖省)2024.8
- 年代
石堆墓的年代跨度也较大,大致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较晚的时期。对应中国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中原地区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而石堆墓在草原地区则反映了游牧民族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脉络。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西边的石堆墓(阿尔泰山脉深处2019.7)
(四)石板墓
文化特质
石板墓的墓葬结构规范,大多数成群出现,呈南北向成排分布。墓葬通常是在竖穴土坑内埋葬由薄石板做成的石棺,部分只有竖穴土坑,墓穴外用侧立的石板围出长方形围墙并加固。这种规范的墓葬结构体现了当时社会一定的组织性和丧葬习俗的稳定性。随葬品主要为青铜武器、工具和装饰品,还有少量骨器以及动物的头骨、肩胛骨和胫骨等。青铜器物与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专家在布里亚特地区做过许多考古挖掘,是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我所见最靠北的石板墓(布里亚特共和国东部草原,2016.9)
年代
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其年代范围相当于中国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 1046 年 – 公元前 221 年)。西周时期,中国实行分封制,文化上强调礼乐制度;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频繁。而石板墓文化在草原地区发展,与中原地区在文化上既有区别又存在一定的交流和互动,其随葬品中的青铜器物就是文化交流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