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到了,空气潮得像泡在棉絮里,每一口呼吸都湿漉漉的。很多人这时候会觉得头晕、身体重、精神差,其实,这种“湿气重”的状态,《黄帝内经》早就说过了。

我们今天不妨翻开《素问》,和古人来一场隔空对话,看看古中医怎么应对这种天气下的身体问题。

邪风如雨,病要早治

原文里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外来的病邪(比如风寒湿气)来得快、狠,像风雨一样冲进身体。最好的医生,应该在它刚进入皮肤表面的时候就“拦住”。


等它深入肌肉、筋脉、脏腑,治起来就难多了。尤其是伤到五脏的时候,那就已经很严重了。

再往下经文讲:“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这段就是一个“致病地图”:

  • 天气变化会伤害五脏(心肝脾肺肾)

  • 饮食不当(太冷或太热)会损伤六腑(胃肠等消化器官)

  • 地面湿气会影响皮肉筋骨,让人身体发沉、关节不灵活

这不就是我们梅雨天的写照吗?

针法之妙:阴阳互调、左右相治

接下来,《素问》讲了一套神奇的治疗原则: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它在讲中医针灸如何通过调动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病:

  •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互为根本,可以通过调阴影响阳,通过调阳带动阴。

  •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身体左右经络是相通的,刺激一边能调节另一边。

  •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从表面症状可以推断内在病因。

  • 见微得过:就是要细心观察,从小小的症状中看出病情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

这些原则,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身体是一个整体,治疗也要有系统性,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如何诊断?从色、声、脉、气全面分析

《素问》继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一个好医生,首先要“看脸色、摸脉象”,先判断病人是偏寒还是偏热,是虚还是实。


接着“审清浊”——清是阳、浊是阴,能判断病在表还是在里;“听声音、看呼吸”,能进一步判断是实症还是虚症。


梅雨话医,漫说黄帝内经 15 | 《黄帝内经》中的诊治智慧
还要“观权衡规矩”,看脉象是否协调、是否符合四季节律。


最后通过按寸口脉,观察脉的深浅、快慢、滑涩程度,来判断病在哪一层、是哪一类问题。

这一整套流程,归根到底就是四个字:辨阴识阳。


只有把病因找准,治疗才不会出错,诊断也不会失误。

湿气当前,顺应阴阳是关键

整段经文,其实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诊与治,都离不开阴阳之道。

中医的智慧,不是等你病倒了才治,而是在病还没形成之前就察觉,在风寒湿气刚进体表的时候就处理掉。


中医讲“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说的就是这种提前调理、顺应自然的思路。

这个梅雨季,不妨放慢脚步,听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也许,古人留下来的这一套“湿中调阳、风中守正”的方法,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身体指南。

这场漫谈《黄帝内经》的旅程中,阴阳之道如一条金线,串起诊与治的珠玑。若不通晓阴阳互根、消长的规律,中医的精髓便如雾里看花。

今日暂且驻足,下期不妨同探经文中“四时八风触五脏”的发病规律。且看天地节气如何化作疾病的“隐形推手”。我们,下期再会!

屈庆

杭州市中医院

推拿科主治中医师

甘肃张掖人。小时候曾随家中长辈接触中医,度过了背歌诀、读经书的少年时代,耳濡目染了很多民间的中医故事。后在甘肃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安静地读了几年书。临证舌脉同参辨阴阳,嘟嘟厚手疗脊病。这位身在异乡年轻的爸爸,很庆幸此生能与中医结缘,把老祖宗留给中国人的福祉学习好,分享好,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

个人寄语:

山不矜高自极天,水能为下方成海。

访道岐黄平生愿,德满乾坤济苍生。

医生

学医

听歌

每日

一穴

请领走,你的第一份中医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