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挥毫醉醒中。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传为北宋赵佶以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题诗内容讲的是唐太宗与十八学士,意在称颂当时朝中人才之盛,文治更过盛唐。

画面中心的众多文士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方桌四周,桌面上摆满了各类酒食,坐具则统一为藤编开光坐墩。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桌面构造为经典的攒框装板式,方桌整体结构仍是早期家具常见的箱体式,腿间并列壸门开光,其造型装饰和之前提到过的壸门榻几乎无差,只不过尺寸大小略有区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也截然不同。

大桌下方是侍从们准备茶酒的空间,此处器具繁多,相对应的也用到了许多不同的家具。

最左为身量极低的夹头榫案,方形温酒炉和弯腿高足圆盆的前方则是一件盝顶方箱,其看面两端还留出一截,中间对开双门,其中一扇门面打开,露出箱内储藏物品。整器骨架沉黑,似均以细长材攒接而成,横平竖直,而嵌入框架的板材均呈白色,对比分明。

故宫博物院藏有的《重屏会棋图》中亦有相似的盝顶方箱,其虽年代未证,但也被认为是接近原作的宋摹本,可见此时箱具特色。

《重屏会棋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承托了许多碗盘的这件方桌同样黑白分明,四条直腿落地,腿间装单枨或双枨加固,腿足上端还能看见在面板下形成拱卫之势的牙板,这应该是家具构法中经典的“一腿三牙”作法。

侍从正在擦拭的方桌造型也分外别致,中心面板明显低于周围喷面,四条腿足均为局脚样,下方还接宽大托泥,托泥与面板大小相若,整体虽然还保留着箱体特色,但实质上已经具备框架结构。

在整幅画面的上方无人处,我们还能看见一方承放着香炉、书册和古琴的石台,这种石台在露天文会场景中颇为常见,因为最能体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

故宫博物院中还藏有一例宋人创作的《南唐文会图》,其画面中心位置的大桌亦似局脚榻样,底接托泥,但腿间开光的顶部不呈壸门造型,而是中间平直、两端圆润。整器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箱体与框架之间的过渡趋势。

所配坐具也与之前不太相同,其主角人数虽不多,但每个使用的坐具都不相同,左侧文士坐在瓷墩上,中间文士的身侧可见扶手出头呈明显卷翘样,很可能是圈椅,右方文士的坐具靠背与扶手均不到半身,用材纤细,攒接得方方正正,椅面内部空间却十分宽大,似乎是一件禅椅。

清代画家姚文瀚曾模仿《十八学士图》(传为唐代刘松年所作,亦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有一卷《文会图》,原卷就铺陈了许多细节丰富的家具器物,因为姚文瀚之卷对细节也描绘得相当考究且画面更为清晰,在此仅举姚文瀚卷为例。

清 姚文瀚《摹宋人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首到尾,总共描绘了大座屏、凉榻、凭几、大画桌、平头案、坐墩、花几、书箱等多种家具,同一类家具还有好几种不同的用材、形制和装饰。

仅说坐墩一类,就有湘妃竹的、藤编的、木作的,尽显淳朴古雅之美,开光则有圆形的、六边形的和壸门样式的,可谓是琳琅满目。

其中有几处尤其值得细看,一是以凉榻和带托泥画桌为核心的家具组合,此组家具中,凉榻和画桌均带束腰,且束腰下都是平直牙板,只不过凉榻的四足雕琢繁复,形似卷叶,而画桌的四足为局脚,二者又都接四方托泥落地。

其左侧承放各式瓜果佳肴的朱漆平头案也很是特别,方形案面下方的牙板两端锼雕出云头样,四足成宝剑腿样,侧面腿间接双横枨加固,看面则接细长罗锅枨。看面有枨这一点与原卷不同,但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中有近例。

(传)唐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

另一处则是大箱柜与高花几的组合,书柜造型方正,顶部为盝顶,身量适中,需要搭配桌案陈设使用,整体框架明显可见是由短材攒接而成,攒接处可见明显构件,看面对开双小门,两侧留足一段,内部还分出几层,分别存放不同类型的书籍卷轴。

【美学.家具】历代《文会图》家具赏(下)

《蚕织图》中也有一例体量类似的柜子,应该是用来盛装布匹衣物的。其同样需放在桌案上,同样是盝顶方柜,但这件柜子的骨架结构简洁许多,基本已和明清家具中的经典柜式家具大体相若。

高花几几面狭窄,身量修长,姿态挺拔,如仙鹤一般亭亭而立。其腿间牙板的壸门线条得到了极大简化,但下方又装了雕花枨子和双横枨,这种花枨十分独特,还见于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胡笳十八拍图》中,其据说是仇英摹南宋本。

《胡笳十八拍图》 大都会博物馆藏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官方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