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座传统“老”城,正在向世界呈现最年轻的姿态。
撰文/青宏
编辑/林小蕾、Zoff
第一次喝咖啡感到紧张,是在京都随便闯入的一家店里。
一进去你就发现,大到门头、门口自行车摆放的位置都规规矩矩,小到咖啡杯和点心的摆盘都会朝着统一的方向,以及恰到好处的出品时间。
京都人的精致是骨子里的。即便一个咖啡师,也一定会着正装打好领带。这份精致会让你感到紧张。随后你便会严肃起来,认真品咖啡,感受店里的氛围,甚至连玩手机都有点不自在。
P1京都网红咖啡 WIFE&HUSBAND
P2京都常见的“一人咖啡店” 提供品质日式手冲咖啡
©图源小红书 @295514465 @chanoyu
不得不承认,东京和京都是互相看不起的。京都踩着“文化底蕴”,独有一份傲娇的姿态,东京站在国际化现代舞台也不输一份傲骨。京都人觉得东京人是“乡下人”,东京人觉得京都人是“乡下人”。
每年7、8月的旺季,从新干线的车厢里走出来,在京都车站和世界各地的人摩肩擦踵。右京区开往左京区的公交车上,挤满了不下十个国家的人。
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密度很高的这座老城到底做对了什么?让老外扎堆,年轻人络绎不绝。
可见世界对传统文化的好奇。除了保存良好的古都风貌,或许还有背后这种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的“文化输出”。
京都这座城市的包容属性,站稳了文化脚跟,而擅长基因改造,又让这里具备国际化的未来。
这次我们就来盘点下京都是如何通过商业改造,把自己玩成出圈的传统文化城市代表。
基因改造1:
包容就是把公众还给公众
首先要说这个游客刚下车就爆买的京都车站,外面看是个大盒子,但走进大厅你一定会被这种壮观而开阔的未来感震撼。
逛起来像在太空宇宙舱,等车转车的间隙就可以无痛逛街。伊势丹百货,永旺,Avanti、Porta地下街,四面八方围绕在前厅这个必经之路。
面向游客的商业,也是呈现了几个必吃必买的优质品牌,品质特产、伴手礼应有尽有。你要是时间充裕,还可以到10楼拉面街排队打卡整碗面。
京都车站大厅及外立面
©摄于京都车站
车站既是地标建筑,也是城市名片。
京都车站诠释了城市公共空间该有的包容与开放,所有人都能参观、逛街、休息、观景。
若是站在观景台俯瞰整座京都城,你会发现几十年前的设计思路里早就埋好了京都老城要拥抱未来的野心。
基因改造2:
要年轻时尚,也要友好精致
不得不提Ace Hotel与新風館这个艺术匠心共生体。
Ace Hotel通过设计改造解决了传统日式酒店房型狭窄的问题,更适合体型硕大的老外。
野口勇的纸灯,传统工艺如和纸、竹编等也用在了客房里。一楼大厅完全开放给公众,找来美国精品咖啡Stumptown共同呈现小客厅气质。
买杯咖啡坐下来,对面是商务出差人开线上会,左边就是自由职业者在办公,右边是一名和我相似的悠闲老外,在排桌上插数据线给手机充电。
前台立面陈列着染色大师柚木沙弥郎的艺术品,既出圈又打卡。
一个酒店,大厅做成了艺廊和客厅,不失鲜活性格,兼顾私密与开放。
Ace Hotel 酒店细节、大厅及艺术展陈
©图源小红书@Yxxr @N.I.N.G. 及酒店官网
从大厅便能丝滑转场进入隈研吾改造的新風館,主打一个又古典、又自然、又年轻。
旧京都电话局、12家时尚与生活方式零售、7家特色餐饮全都被融进了日式庭院。
卖京都限定商品的BEAMS JAPAN、纽约香水品牌LE LABO、潮流买手店1LDK,旅行人士爱逛的TRAVELER’FACTORY等。把艺术与审美,共同呈现在了气质与产品上。
新風館商业
©图源小红书@彼得老潘 @Uuuchi
老灵魂套新潮牌,中间这个和风小庭院把新旧的气质过度得自然和谐。
新風館这把艺术匠心商业改造,打出了京都新商业体的IP,也打出了年轻人的底气。
新風館中庭及商业
©图源小红书@N.I.N.G. @白鸟商典
还有个案例就是隔了几条街的BAL。

玩转高级静奢,把新中产的精致态度整出了新花样。同样也是改造项目,但你可以把所有的商业溢美之词用在它身上。
舒服,高级感、细节到位、静奢气质,但居然还有点平易近人。
BAL商业空间
©图源Pinterest及小红书 @柚没有盐抹 @TheSS
这个已经开业50多年的商场,堪称一本商业展陈教科书。
精致百货的布局,木质地板、玻璃隔断,店铺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走进去,你会发现东西老,但是保养好,审美也在线,每家商户的风格都和这个商场的法式优雅高度统一。
细节之处尤其要说的,一是洗手间,光线明亮,简直比顶奢酒店还高级。不过精致归精致,有些地方突然就很潮流,打破次元壁。星巴克融合了艺术展陈,更像艺术馆里的咖啡店。
另一个就是运营细节,灯光和空间香氛氛围的打造,甚至带点美学设计的安全通道,一尘不染的卸货区,服务员的形象和态度,给足你舒适和体面。毫不吝啬地可以被称为关西百货美学的代表。
BAL商业空间
©图源Pinterest及小红书 @妮妮姐姐 @TheSS
基因改造3:
主力店喊话新旧融合与传承
你能想象曾经艺伎居住的花街,现在是游客必打卡的特产街道吗?传统的日料,茶屋、居酒屋到创新融合菜,零售店包围了接地气的SOU・SOU一条街。
藏在京都最繁华商业娱乐中心里的幽静小巷,避开了主街人流,却又不失热闹与繁华。保留了当时的建筑,逛起来又老又新。即便预算不充足也能淘到很多东西。
SOU・SOU 系列店
©图源小红书 @贾斯汀
SOU・SOU成功把老品牌如何年轻化玩出了新花样。
在一条街上把不同系列开成不同的店,独特的和风设计改良的文化产品,逛完SOU・SOU足袋店,出来就能撞见SOU・SOU布袋店,转身又能去逛SOU・SOU着衣店……
比起商场走着累,逛不完的体力透支。这种把品牌系列融进街区,打造小尺度店面的做法,让人忘记了游逛时间,沉浸其中。
如今,靠着SOU・SOU吸引了不少来这条街打卡的人,百年老铺、时尚新店,古今交融。还有许多个性化的小店在做着新的尝试。
这条街,仍然在不停地向你传递历史传承的新态度。
基因改造4:
市集慢商业——
一种耐心的好习惯
日本有三大历史悠久、规模盛大、影响力深远的节日。其中之一就是每年7月在京都都会举办的千年文化IP——祇园祭。
33座巨型花车(山鉾)巡游京都街道。用音乐、舞蹈、传统木工艺引来全世界的目光。每个山鉾,在巡游结束后会售卖限量的御守、福袋、以及一些工艺品。
到了晚上,便是满城市集,小吃摊、娱乐摊数不胜数。千年文化可参与、可感知。市民、游客全都沉浸在这个高能的大狂欢中。
除此之外,其他文化祭也层出不穷。这是一个众人拾材火焰高的非遗项目,也替未来中国城市展现了一份改造样本。
P1 人力拉动山鉾游行
P2 夜间市集
©图源Pinterest
定时出摊,时间长了就沉淀出习惯。生活方式也许是个轮回,京都已经把这件事做成了习惯,叫赶大集。
每个月的固定时间,不同的神社、公园都有市集出摊。从自然特产、手工艺品、你就能看出京都的性格——慢工出细活。
在京都赶大集,你一旦犹豫,只有买不到的遗憾。逛市集的人不一定很多,但都很识货,出摊的少说都是几十年手艺人。
每月21号在京都东寺,有这么个市集,卖的都是老手艺,老古董,但东西有意思又猎奇。自制竹艺蜻蜓、昆虫的老爷爷,只做蓝色陶器的手艺人,卖独一件古董浴衣的奶奶……奇葩的、戳心的, 都有。
你如果喜欢上什么东西,犹豫了一圈再逛回来,大几率就没有了。
国内市集人多,货多,但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筛选,才能淘到好作品。在京都,只有生活感,器物和作品。建议你把买产品的思路,变成买手艺的思路。
京都东寺市集,以老手艺人为主,本地人、游客常常光顾
©图源小红书 @恬静 @A琪琪A
后记
如今,国内慢商业文化起势、IP地标、非遗复苏,各个城市的优质基因也在经历觉醒。而京都的这些商业,或许给当下中国城市展示了一个样本切片。
打融合,尊重文化但又不摆架子,理解年轻人,给足包容和友好。进入慢商业时代,这些都是硬功夫。
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也在摸索、逐步扎稳脚跟,不断去探索在地优质基因与新商业的融合。
震撼、敬畏和思考过后,便是未来可期。中国城市从不缺优质基因,我们也依然相信国内商业也更具未来的可能性。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