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股市震荡。

4月2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仍处于17601点的高位。随着关税政策突袭出台,市场情绪骤变,美股科技板块率先进入“跳水模式”。短短数日内,纳指持续下挫,截至4月7日,已跌至15603点,累计跌幅达11%,正式步入技术性回调区间。

同时,A股也未能幸免。4月7日,上证指数迎来“黑色星期一”,全天下挫7.34%,一举失守3100点整数关口,最终收于3097点。

(图片来源:网络)

受新一轮关税政策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哀鸿遍野,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

然而,就在这片普遍低迷的市场环境中,有一位老者的资产却“不减反增”——他就是被誉为“奥马哈的先知”的沃伦·巴菲特先生。

如果说逃过一两次市场顶点是运气,那么巴菲特先生几十年来总能在市场巅峰之际潇洒离场,又在低谷时刻精准入场的能力,显然早已超越了运气范畴。他的投资哲学中,既蕴含着长期主义的智慧,也藏着对人性和周期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带您回顾巴菲特先生横跨八十余年的传奇投资生涯,系统梳理其中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决策:

从11岁购入人生第一支股票,到创建合伙基金,再到接管改造伯克希尔哈撒韦;从押注可口可乐、苹果等伟大企业,到从容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与2020年疫情冲击,直到当下关税风暴前的现金防守布局。

通过分阶段解析巴菲特先生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投资理念与策略调整,我们将提炼出普通人投资者也能实际应用的核心智慧。

帮助大家更清晰的理解这位投资大师的思维方式,构建自己的资产配置逻辑,最终实现财富的长期稳健增长。

(图片来源:网络)

01

启蒙与基石 

(1941-1950年代)

1941年,一个11岁的小男孩用自己的积蓄积买入了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Cities Services的优先股。

当时,Cities Services的每股价格为38美元,他给自己和妹妹各买了3股。买入后不久,股票价格迅速跌至27美元,但这个小男孩并没有惊慌卖出。当价格反弹至40美元时,他却迫不及待地将手中股票全部售出。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Cities Services股价此后一路飙升至202美元。这次经历令让小男孩懊悔不已,却也给他上了关于投资的第一课——耐心。

如果真正了解并信任一家企业,就不应过早地卖出。

年少时的巴菲特展现出来对赚钱的极大热情。他曾卖过口香糖、可乐和二手高尔夫球等;13岁时便提交了第一份纳税申报表,并将他的自行车作为工作费用扣除了35美元;14岁时开始送报纸赚钱,并用存下的1200美元买下一块40英亩的土地用于出租

17岁时,他与朋友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威尔逊投币机”的公司。他们以25美元的价格购入了一台弹球机,并将其放在理发店附近,供路人投币玩耍。这台弹球机每周为他们带来50美元的收入。

这些早年间的创业经历培养了巴菲特对金钱和投资的敏锐嗅觉。

(全家福,左一为巴菲特 图片来源:网络)

巴菲特并非一开始就是价值投资的信徒。在投资生涯的初始阶段,他也曾沉迷于技术分析和短线投机,试图通过解读图表形态、追踪价格走势来预测股票的短期波动。

这段充满投机色彩的探索阶段,让巴菲特忽略了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深入研究。然而,市场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让年轻的巴菲特尝到了苦头。随着阅历增加,他逐渐意识到,仅凭图表预测市场的方法存在很强的局限性。

这些早期的挫折和反思成为推动他转向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念的重要催化剂,也为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奠定了经验基础。

小结:少年巴菲特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试错,领悟了投资中“耐心”和“反思“的可贵。同时,早期投机和技术分析的教训使,让他开始认识到研究企业基本面的重要性,明白过于沉迷短期价格波动容易迷失方向。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巴菲特的早年经历告诉我们,投资之初难免会交学费,但每次试错都是宝贵财富,关键在于能否从挫折中提炼经验。越早开始学习投资、总结经验,我们就越能在日后市场起伏中保持理性与定力。

02

实践与内省

(1950-19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期,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在格雷厄姆门下,他系统学习了“安全边际”理论,开始践行经典的“烟蒂股”投资策略——寻找市场中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进行投资。这些股票就好像是在地上被人抽剩的烟蒂,虽然只剩最后几口可以抽,但只要价格足够便宜,还是有利可图。

(本杰明·格雷厄姆 图片来源:网络)

1956年,26岁的巴菲特带着赚来的14万美元回到家乡奥马哈,和朋友共同出资成立了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

在随后的13年里,他专注于挖掘被市场低估的“烟蒂股”,这一策略在当时小资金运作下战果显著。

1957-1969年间,合伙企业年均复合收益率达到31.6%,远超同期道琼斯指数,巴菲特的个人资产也从最初的十多万美元增长至约2500万美元。

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家当时经营不善的纺织厂。

1962年,巴菲特开始买入伯克希尔股票,到1965年成功拿下控股权。在他眼中,伯克希尔当时每股仅14.86美元,而公司净营运资金就值19美元,还不包括固定资产价值,可谓严重低于清算价值的典型“烟蒂”

起初,这笔投资看似精明:通过现金资产剥离,理论上能获利丰厚。然而,现实却给他上了生动一课——伯克希尔纺织业务此后每况愈下,持续亏损,成了一块难啃的“烫手山芋”

美股暴跌前,巴菲特再次精准逃顶:他的投资理念,普通人该怎么学?

(60年代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图片来源:网络)

巴菲特后来坦言,这是投资生涯中最糟糕的交易之一。当年基于账面价值的低价买入,忽视了企业长期竞争力的缺失,导致伯克希尔的转型之路异常艰难。

除了伯克希尔,巴菲特在60年代还做过不少“烟蒂”投资。

例如,利用1964年美国运通“色拉油丑闻”引发的股价暴跌,果断逆势买入这家优质金融企业约5%的股权。事实证明,随着美国运通声誉恢复,其股价后来大幅上涨,巴菲特因此大赚一笔

这一案例完美体现了“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操作。在1968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明确提出投资需要反人性:“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种在危机中逆向思考、坚守安全边际的投资理念,正是继承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思想。

然而,随着合伙基金规模扩大,单纯依赖“烟蒂”策略开始显露局限。

首先,这类机会属于市场低效产物,不是时时都有;其次,收购陷入困境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往往伴随沉重包袱(正如伯克希尔纺织厂的教训),并不能创造长期价值

到了1969年,在狂热的美国股市和缺乏优质投资目标的背景下,巴菲特选择激流勇退,主动清算了合伙企业

他在写给合伙人的信中坦诚表示:当前行情下找不到足够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并给合伙人两个建议:要么取回现金,要么将资金转换为伯克希尔的股票。巴菲特自己则保留了伯克希尔,将其作为未来投资活动的平台。

小结:这一阶段,巴菲特深受其老师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的影响。他坚信投资应“永远牢记本金安全”,追求买入价格显著低于内在价值,从而建立安全边际。
合伙基金时期的辉煌业绩证明了,这种策略在小规模资金运作时的有效性。然而,伯克希尔纺织厂的案例则警醒他:低价买入平庸企业,远不如合理价买入优秀企业。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巴菲特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在投资的初始阶段,当资金有限时,不妨从研究财务报表入手,通过分析,寻找那些被市场错杀、价格被严重低估的便宜股。
当资产增长到一定规模时,则需要调整投资策略,将目光聚焦于企业的内在价值上。
而在市场疯狂时适时收手、休息观望,无疑是避免重大损失的理性选择。正如巴菲特1969年所做(主动清算合伙企业),与其勉强逐利,不如空仓以待,这份克制和清醒非常难能可贵。
03

转型与进化

(1970-1980年代)

告别合伙公司后,巴菲特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他很快意识到,仅靠萎靡的纺织业务无法让伯克希尔走出困境,便开始通过伯克希尔收购和投资其他行业来壮大公司。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 图片来源:网络)

查理·芒格自1978年起担任伯克希尔的董事会副主席,是巴菲特的好友兼黄金搭档

芒格具有深邃的投资眼光和独立思考精神,他大胆引导巴菲特转向投资“伟大的公司”,而非执着于“廉价的平庸企业”。正是在芒格和菲利普·费雪等人的影响下,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开始从“捡烟蒂”向“买优质公司”转变。

1970年代,经济环境风云变幻:通货膨胀严重、股市低迷,大众信心崩溃。但对巴菲特来说,这反而提供了低价买入优质企业的机会。他看中了那些拥有强大“护城河”的企业——即便他们短期盈利受挫、市场情绪悲观,却依然具备长期增长潜力。

1972年,通过蓝筹印花公司,伯克希尔以仅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州的喜诗糖果公司。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投资。

(喜诗糖果 图片来源:网络)

喜诗糖果拥有强大的品牌忠诚度和定价权,每年能产生可观的现金流,而巴菲特买入价仅相当于其年盈利的数倍。他后来回忆道:用合理价格买入了一个伟大的生意,远比廉价买“烟蒂”垃圾公司强得多。喜诗糖果的成功极大增强了巴菲特对“护城河”投资理念的坚定信心。

几乎同一时期,巴菲特开始大举建仓华盛顿邮报公司

1973-1974年股市大幅下挫,华盛顿邮报股价跌破每股6美元。巴菲特敏锐地意识到这家传媒巨头的垄断地位和品牌价值,开始大量购入其股票。到1976年,伯克希尔持有华盛顿邮报公司约10亿股,成本仅1100万美元,成为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

几年后,随着华邮业务稳健增长,到80年代中期,这笔投资市值已超过几亿美元,增长数十倍。这段经历不仅带来丰厚回报,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优秀企业穿越经济周期的韧性。

1970年代中后期,美国通胀高企,利率攀升。但手握大量现金和保险浮存金的巴菲特,选择耐心等待真正有吸引力的项目,而不是着急投资。

进入80年代,巴菲特迎来了伯克希尔投资史上的高光时刻之一:投资可口可乐

1987年10月19日股市“黑色星期一”崩盘后,他果断在1988年斥资近11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

巴菲特之所以看重可口可乐,是因为其强大的品牌壁垒和全球化扩张潜力。这次投资堪称教科书式的“护城河”投资——以合理价买入伟大公司。即使到1994年,可口可乐加仓成本较最初已经翻倍,他仍然选择继续长期持有

事实证明,这笔投资令人惊艳:截至目前,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乐累计回报已超15倍。而可口可乐的股息,更为伯克希尔源源不断地贡献稳定的现金流。巴菲特曾幽默地说:“全世界每天都有数亿人从早到晚为伯克希尔打工,因为他们都在喝可乐!”这充分诠释了优秀企业带来的长期回报。

(可口可乐公司股价 图片来源:网络)

同样在80年代末,伯克希尔买入了吉列公司和美国运通的大量股份。这两家企业分别在剃须刀片和信用卡领域拥有难以撼动的特许经营权优势,客户粘性极高。巴菲特笃信这类拥有强大护城河的能够创造持久的长期价值。

到1995年,伯克希尔的股票投资组合中,仅可口可乐一项的市值就占其净资产的43%,可见其高度集中的持股策略

和早年间分散投资不同,这段时间巴菲特选择将重仓押注在少数几家自己最有把握的优秀公司上。这种“集中投资”标志着巴菲特投资理念的重要转变:与其持有50只平庸股票,不如集中火力投资在少数几个深信不疑的机会。

正如他所言:“我们最理想的持有期是永远”,对于这些挚爱的公司,巴菲特选择一路相伴,共享成长。

经过这一阶段的战略调整,伯克希尔成功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蜕变为多元化的投资控股公司。公司旗下不仅拥有保险业务,还包括糖果、报纸、家具零售等多个行业的优秀企业。

1985年,伯克希尔关闭了拖累业绩的纺织业务,将资源投入到更具前景的领域。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也节节攀升:从1977年的每股不足100美元,到1986年首次突破3000美元,再到1989年底涨至8000美元以上(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A(NYSE:BRK.A)的股价已达74万美元)。

巴菲特本人也凭借所持有的伯克希尔股份而身价倍增,稳稳跻身全球亿万富翁行列。

伯克希尔-哈撒韦A最新股价 图片来源:网络)

小结: 1970-80年代是巴菲特投资理念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在查理·芒格的影响下,他完成了从“价格优先”到“质量优先”的转型。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与其贪图便宜买入平庸公司,不如以合理价格买入卓越公司并长期持有。伟大企业的护城河让其能穿越经济周期、有效抵御通胀,为股东创造复利奇迹。
同时,巴菲特开始采取更加集中的持股策略,将资金聚焦于自己最有把握的少数标的上,从而大幅提升了资本运作效率。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一阶段的巴菲特传递了重要的投资理念:财富增长的秘诀不在于频繁交易或持股众多,而在于发现并坚守少数真正优秀的公司。当你找到那些“即使闭市10年也愿意一直持有”的优质股票时,时间将成为你最大的盟友。
此外,巴菲特不断强调投资要看企业的内在价值、关注护城河,这提醒我们在投资决策时要多问几个“然后呢?”
企业未来竞争地位如何?是否具备提价权来对抗通胀?五年或十年后会不会被市场淘汰?
只有想清这些问题,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拿稳手中的筹码,不被一时的涨跌情绪所左右。

上篇完

点个喜欢,与朋友们共勉

关注岩炎

看更多好文章

声明

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均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