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湿疹很多年了真的还能治好吗?”“痒起来恨不得把长湿疹的皮肤割了算了。”很多湿疹患者都会有类似的担忧和困扰。老中医程春发主任,临床40余年专治各类型皮肤病,关于湿疹有很多经验分享给大家。
中医常讲“有诸内,必形诸外”,通俗点讲就是内在有什么问题,外表肯定都会显现。也就是说不同位置和症型的湿疹其实是对应了脏腑不同的问题。程主任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多皮肤病是我们脏腑排毒的表现,不能盲目地强行抑制病症,需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医看湿疹就像咱们平时遇到问题一样,得一步步解决。它主要是把湿疹分成了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每个阶段症状不同,中医的治疗方式也跟着变,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
急性湿疹来得急,好得也快,刚开始呢,皮肤上会红红的,热乎乎的,还有点肿胀。紧接着,就会长出一堆小疙瘩或者是一串串的小水泡,里面的水不停地往外渗,痒得让人受不了。身体还会发热,口干想喝水,心里头烦得慌,大便困难,小便又少颜色却较深。
针对这种急性湿疹,关键是要把身体里的湿热给赶出去,再降温。中医里头有个老方子,叫做清热除湿汤,对付这个挺有一套。
常用药方:龙胆草、黄芩、苦参、六一散、金银花、蒲公英、白鲜皮、熟大黄等。
利用龙胆草与黄芩的清热燥湿特性,结合六一散的利尿渗湿功能,共同作用于体内的湿热之邪,使之得以排出。对于瘙痒症状严重者,可增添白鲜皮与苦参,以增强止痒的效用;如果遇到继发感染情况,加入使用金银花与蒲公英,可清热解毒;若患者大便困难,可用熟大黄助其通便泻火,缓解症状。

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
亚急性期湿疹的病情相对缓和,患者的皮肤会开始变成淡红色,还是会痒,而且可能有些地方会烂掉、流水,皮屑也比较多。同时呢,患者可能会觉得吃不下饭,精神不好,肚子胀胀的,拉的大便也比较稀。
这时候,咱们可以双管齐下,一边健脾一边除湿,再稍微加点清热的药,让身体内部的环境平衡起来,以便病情更快恢复。
常用药方: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生甘草等。
赤苓皮与生白术搭配,强健脾胃并促进湿气排出;黄芩与栀子的苦寒特性,能有效泻除体内热毒;泽泻与茵陈利湿清热的效果显著;同时,生地、甘草、竹叶及灯心草能够清心火,促进体内水液的正常排泄。
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
慢性期患者,其实就是湿疹拖久了,皮肤变得较为黯淡,瘙痒难耐,且摸起来也是糙糙的、厚厚的。同时还会觉得脸上没血色,时不时头晕心慌,晚上睡不好觉,连指甲颜色都淡淡的。
所以,这一阶段的治疗重点在于养血润肤,再散散风,止止痒。
常用药方:苍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白鲜皮、防风、桃仁、红花等。
苍白术作用于脾胃,既能健脾又能益气燥湿;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等补血活血,白鲜皮、防风散风止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有助于身体恢复。若患者瘙痒明显,加入苦参、白鲜皮增强止痒效果;若患者气虚明显,加入黄芪和党参补气。
程春发主任提醒:湿疹等皮肤病的各类很多,症型复杂,加之不同人的体质差异,以上方剂仅供参考,需要专业医生分型辩证,一人一方准确调理才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