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宠物行(CNLIS)
品质爱宠灵地·宠爱无界
说起十二生肖,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个个都是有头有脸的角色,可偏偏猫这位如今的网红却没能在里面占个席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猫太傲娇,不屑于跟这些家伙排排坐?
明·朱瞻基《花下狸奴图》
其实,猫也不是一开始就叫猫的,在更早的时候,尤其是在咱们国家,它可能被叫做“狸”。你看《逸周书》里就写着,周武王打猎抓到老虎,同时也抓到了两只猫;还有《诗经》里也说这儿有熊有猫有虎。这说明啥?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猫了,而且把它看作是一种野兽,跟老虎、熊这些动物放在一起说。
那为啥猫没能挤进生肖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实用性。那时候老鼠可是个大麻烦,偷粮食,咬衣服,简直是无孔不入。猫呢,天生就是捕鼠高手,《礼记》里就说,古人祭祀老虎,因为它吃田里的野猪;祭祀猫,因为它吃田里的老鼠,这不就是最早的生物防治吗?《韩非子》里也说了,让鸡守夜,让狸抓老鼠,各司其职,连《说苑》都感叹,千里马跑得再快,让它抓老鼠,还不如一只百钱的小狸猫。所以说猫在古代很大程度上就是个捕鼠能手,是保护咱们粮食安全的功臣。
咱们再来看看古代的艺术作品里猫是怎么出现的。汉代的画像石上,狗的形象那是相当常见,要么是看门的,要么是打猎的,甚至还能上餐桌,但是猫呢,几乎找不到。到了唐代,虽然宫廷里画了一些猫头人身的女神像,据说是为了驱邪,但这也侧面说明,猫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可能还没达到像狗那样普遍的程度。直到宋代才有了专门描绘猫的画作,比如《兽谱》里就详细画了猫的样子,还写了它的习性。
时间来到宋代,猫的地位开始悄悄发生变化,那时候养猫成了一种时尚,特别是文人雅士,家里都爱养几只猫当宠物。陆游、黄庭坚这些大诗人,写了不少关于猫的诗,你看陆游这首《赠猫》说,猫啊,你只知道吃鱼肉,哪管我姓啥名谁,多可爱。还有黄庭坚直接写起“猫儿猫儿,你从哪儿来”。这说明啥?说明猫已经不仅仅是抓老鼠的工具了,它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小伙伴、寄托情感的对象了。那时候人们还给猫起了好多好玩的名字,什么“衔蝉”“昆仑”“妲己”,听着就挺有意思的。

要说对猫有多痴迷,那还得看明朝的皇帝,尤其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简直是猫奴中的战斗机,他不仅自己养猫,还给猫建房子,养育猫的部门叫“猫儿房”,专门配人伺候。更夸张的是他给猫起名字,公猫叫“某老爹”,母猫叫“某丫头”,阉割过的猫叫“某小厮”,这拟人化程度简直了。而且宫廷里养猫可能还有点象征意义,比如门上刻着“螽斯”“千婴百子”,都是希望子孙满堂的意思。这说明到了明代,猫在社会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上层社会已经相当高了。
明代人不仅养猫,还开始研究怎么选好猫,那时候就有了像《相猫经》,专门研究猫的品种、长相、叫声。《便民图纂》里就说,好的猫体型要短小精悍,眼睛要大而明亮,尾巴要长,脸要像老虎一样威猛,叫声还要威严,毛色呢,最好是纯白色的最顶级。这说明什么?说明明代人已经开始追求猫的品质和品种了,养猫也变成了一种有讲究的爱好。
当然,猫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抓老鼠,猫和老鼠这对冤家简直就是天生一对。在咱们的文化里,猫抓老鼠的故事也特别多。有个故事挺逗的,说有个读书人画了幅老鼠画挂墙上,结果他家的猫以为是真的老鼠,扑上去一顿猛抓,最后把画都给弄掉了。还有个故事说有人叫吕毖,因为属鼠,所以不养猫,结果后来得到了一只用玉雕成的狮子猫报答它。当然现实里也有猫偷懒的时候,比如吃饱了就不抓老鼠了,这在明代的文献里也有记载。总之,猫抓老鼠既是本能,也是文化符号。
除了文字记载,古代的画家们也喜欢画猫,从宋代《兽谱》里的猫图,到陆游笔记里提到的猫,再到明代宫廷画师画的猫,还有清代画家朱瞻基画的猫,都能看到猫的身影。到了近代,像齐白石画的《双猫窥鱼图》,还有徐悲鸿先生画的《梧桐猫蝶轴》《猫食图轴》,更是把猫的灵动和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画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猫的魅力。
清·朱本《双猫图扇页》
清·黄鞠《猫蝶纨扇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猫还常常被赋予一些吉祥的寓意,比如猫和蝴蝶放在一起,因为“猫”和“耄耋”谐音,所以就有了祝寿的意思。如果猫和菊花、牡丹花一起画,那就是祝你长寿富贵啦。在民间艺术里,比如《老鼠娶亲》的年画,你仔细看,老鼠队伍的最前面,总会有一只大大的猫,虽然它看起来凶猛,但其实是用来镇压鼠患的。所以你看,猫的形象早就超越了抓老鼠这个单一的功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
古人还给猫起了不少别名,听着就很有文化味儿。比如胡奎的诗里说猫是“虎质斑斑”,意思是说它长得像老虎,身上有斑纹。《兽经》里叫它“狸狌”,就是因为它能消灭老鼠,还有人叫它“天子妃”,这名字就更有趣了。另外,猫的一些习性也被记录下来,比如有人说猫吃薄荷会醉,还有猫特别喜欢爬到屋顶上,有时候甚至能把屋顶踩漏。在民间,不同地方对猫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吴越一带叫猫为“二相公”,山东、河北那边叫母猫为“女猫”。
关于猫的研究和记录其实也挺丰富的。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诗词歌赋,还有很多专门的书籍,比如清代的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就提到了猫。更厉害的是清代的黄汉,他编了一本叫《猫苑》的书,里面汇集了三部关于猫的谱录,分别是王初桐的《猫乘》、孙荪意的《衔蝉小录》等等。这些书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研究猫、了解猫的重要资料。
所以,虽然猫没能挤进十二生肖这个大家庭,但它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可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最初的捕鼠能手,到后来的文人雅士的宠物,再到各种文化符号,猫的故事其实也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社会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