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地球版马勒全集
专辑前言
译文: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是音乐曲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演奏它们需要我们音乐家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我们能够调动的所有精力和资源。马勒的每一部交响曲都代表着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宏伟与细腻、精神与世俗、悲剧与幽默、绝望与对救赎的希望并存。
“我将第一乐章称为’葬礼’(Totenfeier)”,马勒解释道,“并且,正如我所说,如果有一天它将以其令人恐惧的庄严性成为我第二交响曲的开端,那么它所指的便是我那位英雄的葬礼,我将他从第一交响曲的坟墓中带到这里。与此同时,它也是对’为何’这个问题的反思,是对生命意义的质疑。”马勒在此构思了一部宏伟的交响曲,其演奏时长约为八十分钟,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为了完美地实现其宏大的音乐构想所必需的。
规模宏大的“葬礼”以一种令人不安的进行曲为主导,它时而屈服于令人怀旧的冥想,时而又爆发出令人痛苦的悲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雅、细腻的行板,它似乎描绘了逝去的美好世界。然而,作曲家在此也暗示了“超感官的”彼岸世界;马勒在乐谱中特别标注了“不太快的中板”。紧随其后的是一首庞大的谐谑曲,它从安东尼奥·冯·帕杜阿的鱼之布道(圣安东尼向水中之鱼布道)中汲取灵感,以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令人不安的滑稽感为特征。独唱女低音的吟唱是“人间苦难之歌”中令人难忘的一瞥;“人类在极度痛苦中哭喊”——但随后,“原光”(Urlicht)升起,尽管带着末日般的力度,但它打破了巨大的黑暗,在最后的合唱中达到高潮。在启示性的高潮中,合唱团的声音宣告:“复活吧,是的,复活吧!你将再次崛起,我的心!在瞬间!无需挣扎!你所受的苦难,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带你走向上帝!”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一部关于生命的作品——在每一个意义上。
——唱片内页译文

安德里斯·尼尔森斯 (马勒第二交响曲)
——唱片内页译文
2010年对于柏林爱乐乐团而言是充满重要首秀的一年:图甘·索基耶夫、雅尼克·内泽-塞甘以及安德里斯·尼尔森斯这三位音乐家都在这一年首次亮相,此后他们都已稳固地跻身于乐团最重要的客座指挥之列。
尼尔森斯深受其拉脱维亚同胞、伟大的指挥家马里斯·杨松斯(于2019年逝世)富有影响力的启发。在他首次登台时,尼尔森斯便执棒了一场极具挑战性的音乐会,曲目包括阿尔班·贝尔格和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指挥的曲目范围广泛,从莫扎特到核心经典作品,如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以及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诗,直至汉斯·阿布拉罕森声乐作品《让我告诉你》的首演。此次收录的第二交响曲的演出之所以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伯纳德·海廷克之外,只有两位首席指挥曾与柏林爱乐乐团演绎过这部作品。
在担任伯明翰市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七年后,尼尔森斯于2014年接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同一职位,并自2018年起兼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莱比锡和波士顿这两座音乐之城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波士顿交响音乐厅是古老布商大厦的扩建仿制品,而阿图尔·尼基什则是尼尔森斯在这两支乐团的前任指挥。他通过合作制作项目延续着这一传统。目前,尼尔森斯正与美国乐团合作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交响曲,并与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录制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全集。
尼尔森斯不仅在交响乐领域经验丰富,作为一位歌剧指挥,他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指挥理查德·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的首秀被誉为轰动一时。此外,尼尔森斯的演绎以富有想象力的音响塑造和强烈的形式意识为特点,他也是纽约、维也纳、慕尼黑和伦敦等国际顶尖歌剧院备受欢迎的客座指挥。
第五乐章:谐谑曲的速度 (复活颂歌)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紧随第四乐章不停演奏。乐章分为狂野的器乐前奏和庄严的声乐后半部分。器乐部分以充满焦虑和凄怆的强奏开始,随后是来自远处的铜管和打击乐的信号,营造出一种末日审判的氛围。马勒曾将这段音乐比作“一切已死之人的进行曲”,描绘了末日来临时人类的恐惧与挣扎。声乐部分引入女高音、女低音独唱和合唱,以徐缓而庄严的旋律唱出克洛普施托克的《复活颂歌》,表达了对死亡的超越和对永恒生命的坚定信念。最终,在钟声齐鸣、管风琴加入的宏伟总奏中,全曲以充满希望和欢乐的高潮结束,象征着人类对“复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