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的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创作于1888年至1894年,是其对生死、救赎与人类命运的终极追问。作品的灵感原为独立交响诗《葬礼仪式》(Todtenfeier)来自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史诗,描绘英雄葬礼的宏大场景。1894年,马勒在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的葬礼上听到克洛普施托克的《复活颂歌》合唱,由此触发终乐章的创作灵感。这一时刻被他视为“天启”,最终将作品主题锁定为“复活”。马勒虽因政治原因改信天主教,但其“复活”理念超越宗教教义,更指向人类精神的永恒。他通过音乐探讨“为何生存”“苦难意义”等存在主义命题。

柏林爱乐地球版马勒全集

专辑前言

译文: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是音乐曲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演奏它们需要我们音乐家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我们能够调动的所有精力和资源。马勒的每一部交响曲都代表着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宏伟与细腻、精神与世俗、悲剧与幽默、绝望与对救赎的希望并存。

“我将第一乐章称为’葬礼’(Totenfeier)”,马勒解释道,“并且,正如我所说,如果有一天它将以其令人恐惧的庄严性成为我第二交响曲的开端,那么它所指的便是我那位英雄的葬礼,我将他从第一交响曲的坟墓中带到这里。与此同时,它也是对’为何’这个问题的反思,是对生命意义的质疑。”马勒在此构思了一部宏伟的交响曲,其演奏时长约为八十分钟,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为了完美地实现其宏大的音乐构想所必需的。

规模宏大的“葬礼”以一种令人不安的进行曲为主导,它时而屈服于令人怀旧的冥想,时而又爆发出令人痛苦的悲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雅、细腻的行板,它似乎描绘了逝去的美好世界。然而,作曲家在此也暗示了“超感官的”彼岸世界;马勒在乐谱中特别标注了“不太快的中板”。紧随其后的是一首庞大的谐谑曲,它从安东尼奥·冯·帕杜阿的鱼之布道(圣安东尼向水中之鱼布道)中汲取灵感,以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令人不安的滑稽感为特征。独唱女低音的吟唱是“人间苦难之歌”中令人难忘的一瞥;“人类在极度痛苦中哭喊”——但随后,“原光”(Urlicht)升起,尽管带着末日般的力度,但它打破了巨大的黑暗,在最后的合唱中达到高潮。在启示性的高潮中,合唱团的声音宣告:“复活吧,是的,复活吧!你将再次崛起,我的心!在瞬间!无需挣扎!你所受的苦难,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带你走向上帝!”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一部关于生命的作品——在每一个意义上

——唱片内页译文

马勒 I 第二交响曲
安德里斯·内尔森斯(Andris Nelsons,197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指挥家。出生于音乐世家,早年学习钢琴和小号,后受马里斯·杨松斯启发转向指挥,师从亚历山大·维特和尼姆·雅尔维。2003年崭露头角,曾任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11年成为拜罗伊特音乐节史上最年轻的指挥家。目前,他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自2014年起)和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首席指挥(自2018年起),以其动态对比强烈的戏剧性张力、清晰的结构掌控和将音乐置于历史与当代语境的哲学理念而著称,尤其擅长演绎马勒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并多次荣获格莱美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安德里斯·尼尔森斯 (马勒第二交响曲)

——唱片内页译文

2010年对于柏林爱乐乐团而言是充满重要首秀的一年:图甘·索基耶夫、雅尼克·内泽-塞甘以及安德里斯·尼尔森斯这三位音乐家都在这一年首次亮相,此后他们都已稳固地跻身于乐团最重要的客座指挥之列。

尼尔森斯深受其拉脱维亚同胞、伟大的指挥家马里斯·杨松斯(于2019年逝世)富有影响力的启发。在他首次登台时,尼尔森斯便执棒了一场极具挑战性的音乐会,曲目包括阿尔班·贝尔格和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指挥的曲目范围广泛,从莫扎特到核心经典作品,如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以及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诗,直至汉斯·阿布拉罕森声乐作品《让我告诉你》的首演。此次收录的第二交响曲的演出之所以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伯纳德·海廷克之外,只有两位首席指挥曾与柏林爱乐乐团演绎过这部作品。

在担任伯明翰市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七年后,尼尔森斯于2014年接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同一职位,并自2018年起兼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莱比锡和波士顿这两座音乐之城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波士顿交响音乐厅是古老布商大厦的扩建仿制品,而阿图尔·尼基什则是尼尔森斯在这两支乐团的前任指挥。他通过合作制作项目延续着这一传统。目前,尼尔森斯正与美国乐团合作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交响曲,并与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录制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全集。

尼尔森斯不仅在交响乐领域经验丰富,作为一位歌剧指挥,他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指挥理查德·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的首秀被誉为轰动一时。此外,尼尔森斯的演绎以富有想象力的音响塑造和强烈的形式意识为特点,他也是纽约、维也纳、慕尼黑和伦敦等国际顶尖歌剧院备受欢迎的客座指挥。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 (葬礼进行曲)以宏大而阴暗的葬礼进行曲拉开帷幕,预示着死亡与逝去。粗犷有力的动机在低音区沉重地展开,逐渐呈现出以c小调为中心的第一主题群,其阴暗的音色笼罩着不祥的气氛。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群则在压抑中透露出一丝渴望。庞大的呈示部结构复杂,展开部在已有的主题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元素,而再现部则进行了精简,使得主题的呈现更为隐晦,暗示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 (连德勒舞曲)仿佛是对逝去幸福时光的回忆,是一段宁静而优美的间奏曲。主题是一首朴素而精致的连德勒舞曲,由弦乐深情地奏响,其旋律优美动人,展现了失败英雄曾经拥有的爱与美好。乐章中主题三次反复出现,中间穿插着对比不强烈的中间段落,营造出一种温柔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 (平静的流动) (谐谑曲)是一首充满尖锐幽默和讽刺意味的谐谑曲,其灵感来源于《青年魔角号》中的歌曲《圣安东尼与鱼群》。复杂的音乐织体和出人意料的节奏打破了前两个乐章的沉思氛围。乐章以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随后第一小提琴奏出流动的明快主题,中段则由法国号和小号高亢地奏出。乐章在首段重现后,最终在空洞而寂静的氛围中结束,暗示着生命的虚无。
第四乐章:非常缓慢但质朴地 (原始之光)是女低音独唱的歌曲《原始之光》,选自《青年的魔笛》。在宁静而富于宗教感的管弦乐伴奏下,女低音深情地唱出对天堂的渴望和对神圣光明的向往。乐章的结构根据歌词分为两部分,从圣咏般的庄严到纤细流动的渴望,最终又回归宁静,预示着对超越死亡的希望。

第五乐章:谐谑曲的速度 (复活颂歌)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紧随第四乐章不停演奏。乐章分为狂野的器乐前奏和庄严的声乐后半部分。器乐部分以充满焦虑和凄怆的强奏开始,随后是来自远处的铜管和打击乐的信号,营造出一种末日审判的氛围。马勒曾将这段音乐比作“一切已死之人的进行曲”,描绘了末日来临时人类的恐惧与挣扎。声乐部分引入女高音、女低音独唱和合唱,以徐缓而庄严的旋律唱出克洛普施托克的《复活颂歌》,表达了对死亡的超越和对永恒生命的坚定信念。最终,在钟声齐鸣、管风琴加入的宏伟总奏中,全曲以充满希望和欢乐的高潮结束,象征着人类对“复活”的期盼。

马勒 I 第二交响曲(复活)

漫享经典旋律,尽在“漫听古典音乐”!
音乐现在都来自于付费渠道,漫听旨在为大家提供音乐的引导,请您支持正版音乐。
公众号规则再次升级,为了继续与大家分享爱乐的爱与哀愁,漫听需要你的支持!
快来点击【在看】分享你“在看”的旅程!
让你的订阅列表永远充满动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