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华侨义冢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仁义村金牛山,是民国时期,由新会仁安医院安葬的无人认领的去世华侨劳工的墓群。义冢数量较多,保存较好,是新会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华侨义冢墓群,对研究地方近现代发展史、华侨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文物价值。2019年,金牛山华侨义冢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牛山华侨义冢

省保碑

19世纪中期,清政府腐败不堪,列强侵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北美、东南亚等地急需大量劳工,因此,大批中国人出洋谋生,从事垦荒、开矿、筑路等工作。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超负荷劳动,为当地的开发与繁荣付出了血泪甚至生命。由于中国人故土观念浓重,大都希望百年之后能落叶归根,但大部分劳工孤身在外,身故后无亲人处理后事。为此,海外华侨组织收集这些先侨棺骨分批运回香港,暂厝东华医院(后发展为东华三院)设立的东华义庄,由在港的亲人或同乡会、善堂等驻港团体认领,送返内陆故乡安葬,入土为安。香港东华义庄逐渐成为全球华人棺骨原籍归葬的中转站。

落叶归根——新会金牛山华侨义冢

墓群

海外—香港—新会—原籍地,是其中一条典型的华侨棺骨原籍的返乡安葬线路。当年,香港东华三院分批安排华侨骸骨从香港乘民船运回新会的慈善机构存放。仁育堂、仁安医院、积德社等相关慈善机构,先后发布棺骨认领通告,待有关慈善机构或亲友认领,回乡安葬。余下逾期无人认领的棺骨,由慈善机构统一安葬在会城城西一带,形成现在的新会华侨义家墓群。

安葬遗骸的慈善机构仁安医院的石匾 新会博物馆藏

金牛山华侨义冢俯瞰

金牛山华侨义冢坐北向南,现有墓面宽37米,深40米,现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分为三个部分,已发现1508穴,由会城仁安医院安葬。墓穴为半圆形的沙灰冢,红砖墓碑,半圆形坟头,排列成行,每行5至6穴。根据墓碑文字,约一半写先侨的家乡,新会本地的地名有本县、本城、花亭桥、沙堆、古井、茶坑等,广东地名有惠阳、东莞、番禺、开平、台山、高州、廉州等,外省的地名有湖南、广西等,其中女性比例较高。部分墓碑没有写家乡,部分墓碑姓名不齐全,还有多座“无名氏”墓,甚至没有墓碑,估计生前无人认识或在棺骨运输途中散失资料,无法送返其家乡,反映出当年这批先侨生前死后的悲苦。

第一部分墓群
第二部分墓群
第三部分墓群
墓碑细节

义山后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