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讲学,坐地铁从绍兴到杭州,会路过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其实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占地有50公顷,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咸亨酒店等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大多集中在这条路上。这里,应该是鲁迅真正的故乡吧。
在鲁迅先生的诸多文章中,如《孔乙己》、《风波》、《祝福》、《明天》、《社戏》,曾经多次提到他的故乡鲁镇。
然而,按照鲁迅的描述,鲁迅故里显然并不是鲁镇。而且现有的资料并不能证明在绍兴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鲁镇这个小镇。于是,人们认为鲁镇不过是一个空间意象而已,是鲁迅用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特点的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地方。
后来,根据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的儿时记忆,又经过艺术概括建了一个鲁镇,小镇设在绍兴的柯岩景区。
鲁镇不大,占地150亩,建筑面积也就3万多平方米,但这是一个有趣有文化有灵魂的地方!
在鲁镇镇口的鲁镇广场边,背靠着荷塘的是鲁迅先生的民族魂雕像。
先生坐在铜制的藤椅上,双目炯炯有神,旁边的大石头上雕刻着“民族魂”三个朱红色大字。
民族魂雕像不远处风雨亭一侧的白色墙壁上用墨色字题写着鲁迅《故乡》中的文字:“啊!这不是我三十年来时刻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喜欢鲁迅的文章,很少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总是娓娓道来,却总是意味隽永,叫人回味无穷。
从民族魂雕像,沿着柯岩大道向前走几步,就是鲁镇牌坊。
进了牌坊,就进了鲁镇老街。
老街上最繁华。这条街东西向与街坊平行,白色墙壁和黑色Pooftop瓷砖的建筑物上的灯笼和旗帜随风飘摇,颇具动感。
走了没几步,就在一桩房子前遇到了阿Q。他这时应该是在“得意之余”,正举着烟杆子,“禁不住大声的嚷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招得“未庄人都用了恐惧的眼光对他看”。
革命了
这桩房子的隔壁是镇公所。
仿佛看见镇公所在行使’行政职能’,审理’刁民’阿 Q 。
阿 Q 伏在地上画圆圈,上首案桌前端坐着’长衫人物’,两旁各有一列着支着水火棒的衙役。
此刻的阿 Q,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试图画出一个像样的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
这个镇公所,在鲁迅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过。在公所外,斜旁立着一个柱着拐杖的花白头发的老妇人,是祥林嫂无疑。她衣衫褴褛,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不停地呼唤着她的阿毛,并向过路人打听道:“你见到我的阿毛没有?”
镇公所后面是土谷祠。
土谷祠,即土地庙。鲁迅幼时,祠里常有无家可归的乞丐、游民栖身。鲁迅不朽名篇《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即以祠中一个名叫谢阿桂的游民作为“模特儿”。
街道两边商铺琳琅满目,“先生笔下的酒店”里,卖的是绍兴特色小吃和鉴湖野生河鲜火锅,还有绍兴的老八样和新八样。
有一个店里售卖烧春饼。
绍兴人历来喜欢茶食、糕饼。其中又以’春饼’最为典型。自宋以来,杭州城以’葱包桧’著称,绍兴府则以’春饼’为佳。相传,绍兴春饼始于新昌,后传入绍兴古城,并为鲁迅周家所喜食,特聘请专门制作春饼的老师傅到家里制作,并分发给邻里,一时传为美谈。
‘春饼’之谓,因旧时清苦,老百姓逢

春节过年时才能吃到,故名’春饼’。根据制作工艺传承和创新,又衍生出’面饽饽’、’锅拉头’等脍炙人口的绍兴美味小吃。
在街上,每走几步就会遇到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帮老熟人,他们活灵活现,仿佛穿越过时间,又回到了现世。
精神胜利法
阿Q出现的最多。一会儿,他在展示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会儿,又见他在调戏小尼姑。那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振振有词地回答:“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唉!阿Q竟然是这样一个性格饱满的人,他能让人哭着哭着,然而却又笑了;笑着笑着,然而却又哭了!
一直向前走,遇见一个双面戏台时,便是鲁镇最热闹的镇中心了。
调戏小尼姑
社戏是鲁迅从小到大念念不忘的记忆。戏台总是正面是舞台,后面供演员化装、排练,左出将右入相。
‘鸡笼顶’的戏台画栋雕梁,戏文数字联妙趣横生:’一捧雪,二度梅,三堂会审,四进士,五台山前搬和尚;六月霜,七星庙,八仙过海,九莲灯,十王寺里换人头。’
戏台一边面地一边朝河。双面戏台并不多见,一面面河的就更为稀少,这也是鲁镇因水乡而特有的。
从戏台前的地上,可以看见四面八方的桥梁,这让人相信鲁镇是飘浮在鉴湖之上的。
是的,鲁镇的确是建在河上的,这个小镇总体上大致可以概括为一路一河、四街五弄十桥。所有的街路巷,都由河上的桥梁相连,大大小小的店铺林立于街路两侧。
继续沿着石板路走,又有一座高高大大的桥,桥的另一边有一座阁楼,名奎文阁。
奎文阁是鲁镇的最高的建筑物,登阁可以眺望鲁镇全景。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历代赞颂读书人,遂多将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后又将藏书画、石雕古阁等珍品之楼也叫奎文阁。
奎文阁附近有个陈半丁纪念馆。陈半丁先生为’鲁镇’本地人,曾以柯岩西泽村’五亩涂’地名作为他在京的寓所之名,号’五亩之园’。
陈半丁幼时丧亲,童年凄凉。19岁时到上海,得识吴昌硕,旦夕得同室深研,有十年之久,获益匪浅。海上十年,陈半丁又得任伯年、蒲华等海派巨擘的真传。1906年进京,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变’以及’京派’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梅兰芳拜他为师学画,张学良还向他学过梅花。
馆内陈列半丁先生生平及各时期艺术成就图文和书画印诗部分作品,堪为他同时期中国美术史之缩影。
柯岩风景区是绍兴民俗’祝福’非遗展示性项目的传承基地,在镇内时不时会看到鲁迅笔下“祝福”的影子。
祝福大典,始于元朝,是旧时绍兴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祝福俗称’请大菩萨’,亦称’祚福’,一般在腊月廿四至廿八夜除夕前日时间段内进行。清末范寅的《越谚》记载:’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人们以祝福的形式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祝福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包括掸尘、送灶神、祝福、请羹饭以及散福。
祝福的时候要有福礼。绍兴一般人家多准备’三牲’福礼,如鸡、鹅、元宝肉或元宝肉、鱼、鹅。大户人家则用’五牲’福礼,如鸡、鹅、鱼、猪头、元宝肉。最考究的是’七牲’福礼,在’五牲’之外增加羊肉和熊掌。
因此,在祝福的那一天,人们早早就起了床,“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一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先生在《祝福》中所体现的受尽了封建礼教压迫的祥林嫂,就是在鲁镇“祝福”大典的背景下出现,又在鲁镇的“祝福”大典期间精神崩溃,悲惨死去的。
继续往前,有一个很大的园林,这是鲁迅草木园。但凡出现在先生文章中的草木,没有在这里找不到的:皂荚树,桑葚树、红枫、松柏……
草木园后面的鲁镇大剧院,里面上演着由先生小说改编的戏剧。
剧院的一堵墙上,是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火海中,先生的声音如滚雷般震撼:’出路,就在每一颗没有被染黑,还在燃烧的心里!来吧,踏过我的身躯,你就能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