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前
刘禹锡号称“诗豪”,但他整个人包括诗歌作品都给我一种很「可爱」的感觉。
大概是豪放之人,都保有一颗童心未曾丢失,就像是率真至死的李白,到人生的最后一年,仍然有弃笔从军的激情和勇气。盛唐那会儿的生命热情和现代人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维度,我们读唐诗觉得爽,但诗人的有些行为放在现代则是完全没有办法的想象的。
毕竟一个民族的历史走到了当代,就像是一个人从少年进入中年,锐气、情怀、梦想都在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稳重、智慧。两者各有千秋吧。
刘禹锡生命中比较重要的几次经历,一个是少年及第,一个是参与维新变法,后边变法失败被贬,被贬后回京,写下一首“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当权人觉得讽刺又再次被贬,就这样在京城之外流放了23年,后来白居易给他写“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本是好意开解和表达遗憾。刘禹锡回了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到现在都成为学生时代的励志名句。
后来刘白两人都老了,刘禹锡还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你看看,这是多么正能量的朋友啊。
刘禹锡的一生,大概就是正能量的代言词,从来不知低落、沮丧、迷茫为何物,与他同时的柳宗元郁郁而终,他却能在洛阳颐养天年不是没有道理,这就是心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吧。
唯有牡丹国色天香,每年花开时节,让整个京城闻风相动。
牡丹一直以富贵示人,诗将这一特性总结出来,精准到位。
诗里用了很多比喻,潭面像镜子,君山像是白银盘里的青螺。
这首诗也部分印证了,诗在唐代是一个非常日常的东西,像这一首根本就是随口道来,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诸如此类,还有李白不拘一格的“李白乘舟将欲行”,也是完全的口语内容。
不知为何,读这首诗总与「黄河工人」这个概念联想到一起。
你说秋天寂寥,我倒觉得挺好,清明、干净,生活在其中觉得利索。
如果说春天生机勃勃引人沉醉,那秋天就是天高气爽,有肃静之喜。
四季轮换,在诗人中也是常写常新的题材,如今已到深秋,一年又行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