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上次纯粹为了快乐而奔跑是什么时候吗?不是为减重、不是为晒轨迹、不是为完成KPI式的运动目标,只是像追风筝的孩子那样,单纯享受双脚离地的瞬间?”
一、跑步时的顿悟:成年人的目标困境
今晚的跑步,给了我两个深刻的感悟。
第一个是关于目标的悖论。
我给自己设定了3公里的目标。起初跑得很轻松,但快到终点时,却突然泄了气。达标的那一刻,双腿仿佛自动罢工,再也不想多跑一步。
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事——
-
目标太小,容易满足,失去突破的动力;
-
目标太大,又因遥不可及而早早放弃;
-
最讽刺的是,目标一旦达成,激情也随之消退。
想起以前跑马拉松的日子,10公里只是热身,如今却连5公里都气喘吁吁。体能下降是事实,但更让我警惕的是心态的变化——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纯粹为了奔跑而奔跑。
成年后的目标,总是带着功利性:工作要升职,存款要增长,孩子要优秀……我们跑得很快,却很少问自己:“我到底在追赶什么?”
二、深夜10点的父女:被遗忘的童心
跑步结束时,已是晚上10点多。小区里人很少,只有零星的外卖员匆匆路过。
这时,一个小女孩拽着爸爸的手,撒娇说:“再陪我玩一会儿嘛!”爸爸无奈地笑,但还是蹲下来陪她荡秋千。
这一幕让我愣在原地。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可有多少成年人,早已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小时候,快乐很简单——
-
一颗糖能甜一整天,
-
一片树叶能玩一下午,
-
一根冰棍就是幸福的全部定义。
而现在的我们呢?
-
忙着赚钱,却忘了怎么开心;
-
追求效率,却失去了发呆的能力;
-
甚至不敢像那个小女孩一样,理直气壮地说:“再陪我玩一会儿!”
童心不是年龄的特权,而是一种选择。

选择允许自己偶尔“不成熟”,
选择在成人的世界里,偷偷保留一点孩子的任性。
三、夜晚的松弛感:成年人的“自我修复”时间
10点后的小区,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没有工作消息,没有社交压力,只有微风、树影和偶尔的虫鸣。这种“无人问津”的时光,反而成了最奢侈的治愈。
我们总说“没时间”,但其实——
-
刷手机的时间,足够看一场日落;
-
焦虑发呆的时间,足够跑完3公里;
-
抱怨忙碌的时间,足够陪孩子荡一次秋千。
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我们弄丢了“浪费”时间的勇气。
像孩子一样,
-
跑步时不听播客,只是感受风的速度;
-
睡前不刷短视频,数一数窗外的星星;
-
偶尔允许自己“虚度光阴”,只为了一朵好看的云。
四、写在六一:愿你永远记得那个小孩
小时候,我们盼着长大;
长大后,我们又想回到童年。
其实,童年从未离开,只是被我们藏得太深。
这个六一,不必刻意庆祝,但请记得——
像孩子一样定目标:不是为了碾压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
像孩子一样玩耍:哪怕只是发呆,也能找到乐趣;
像孩子一样勇敢:想要什么,就大声说出来。
“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
——《小王子》
晚安,愿你的梦里仍有秋千和风。🌿
-End-
👆只为看见更多👆关注与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