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耳朵嗡嗡响,响得像电饭锅开盖那一刻的蒸汽声,日夜不止,烦得人脑瓜嗡嗡的。”这不是小说里的情节,这是我诊室里一位六十岁大爷的原话。
耳鸣,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实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敌,来势汹汹,缠绵悱恻。尤其是南方潮湿、北方干燥、沿海多风、内陆燥热,不同气候环境下,耳鸣的“脾气”各不相同。
而六味地黄丸,配上我这三味“独门加料”,打通闭塞耳窍,让耳鸣“识趣地闭嘴”,你别说,还真有点中医的“连根拔起”的味道了!
我们先来说说六味地黄丸,这是啥?为啥这么神?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是为小儿肾阴虚所设。但中医讲“异病同治”,肾为先天之本、耳为肾之窍。耳鸣耳聋,十有八九和肾有关,尤其是年纪一大,肾气渐衰,耳窍失养,耳朵自然不安分了。
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组成——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别看这六味药温温吞吞,组合在一起却有滋阴补肾、调和五脏的功效。
地黄味甘微寒,补血滋阴,山药健脾益肾,丹皮清热凉血,山茱萸养肝收敛,泽泻利水渗湿,茯苓健脾安神。这就像一个中医版的“六边形战士”,从补到清,从收到利,滴水不漏。
可耳鸣不全是肾虚惹的祸,啥风热、痰湿、肝火、瘀血,全都来凑热闹。这时候,六味地黄丸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得加料!
我这“三味加法”,是多年临床经验筛选出来的“黄金搭配”:石菖蒲、蝉蜕、黄芩。
石菖蒲,芳香化湿、开窍宁神,专门打通耳窍的“交通堵塞”;蝉蜕,疏风止痉、利咽开音,清热又健脑;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专治因肝火上炎引起的耳鸣。
这三味药一加,六味地黄“升级打怪”,成了九味地黄丸,专治中老年复杂型耳鸣。不管你是“嗡嗡响”、“嘶嘶响”,还是“咚咚响”,都能对症下药。
我记得一位来自广东的阿姨,那是典型的“湿热交蒸”地带,耳鸣伴头昏、胸闷、舌苔黄腻。我给她用了六味地黄丸加石菖蒲、蝉蜕、黄芩,一月见效,三月耳鸣停响,半年后连“耳闷”都不见了。她说:“医生,你这药比我家那电风扇还靠谱,哗啦啦一停,世界都清净了!
这就是中医讲的“辨证施治”——药不是万能的,但对了证,就能“药到病除”。中医不迷信神药,而是讲究“对人下菜”,不是你耳鸣我就给你六味地黄,还得看你是哪种耳鸣,热的?冷的?虚的?实的?
耳鸣,其实是身体在“敲警钟”。中医讲,“肝开窍于耳”“耳者宗脉之所聚”,耳鸣往往也是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肝火旺的人,耳鸣多急骤响亮,像炒豆;肾虚的人,耳鸣如蝉,时强时弱;脾虚痰湿型的耳鸣,耳中闷胀,常伴头重。
不同地区的人耳鸣类型也不同,比如北方秋冬干燥,肾虚型耳鸣多;南方春夏湿重,痰湿型耳鸣常见;沿海多风,风邪犯窍,蝉鸣声耳鸣常出现。这就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用“九味地黄”灵活调治。
说到这里,咱还得讲讲生活习惯。中老年人最怕的不是衰老,而是不动脑、不动身、不动情。天天坐在电视机前,不运动,情绪郁结,血瘀气滞,耳鸣就成了“常客”。
我常说,“耳不鸣,要先养心”。情绪平和、作息规律、饮食清淡、适度运动,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却比什么灵丹妙药都重要。
吃药是治标,养生是治本。耳鸣不是一朝一夕的病,也不是一丸见效的事。它是身体给你递的“传票”,告诉你该慢下来,听听身体的意见了。
“九味地黄”虽好,也不是人人都能吃。比如黄芩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石菖蒲略有小毒,孕妇忌服。这就得找靠谱的中医师辨证调配,别自己在药店乱抓一通。
中药的魅力就在于“组合”,一味药是味道,一组药是交响乐,讲究的是配伍、是君臣佐使。六味地黄丸是君,三味加药是臣,协同发力,才能把耳鸣“请出门”去。
我有一位患者,年逾七十,耳鸣多年,日夜难安。他用药无数,始终不见起色。我仔细把脉,发现他是“肝肾阴虚兼肝火旺”,六味地黄加三味——石菖蒲疏窍、蝉蜕散风、黄芩清热,三个月后,不仅耳鸣缓解,连睡眠也改善了。
这就是中医的智慧,不在于“多吃药”,而在于“对了病根”。
说到底,耳鸣不是孤立的病,而是身体整体状态的“反馈信号”。中医讲“天人相应”,气候变了,情绪变了,脏腑也跟着变。你若懂得顺应四时、调养身心,耳鸣也会知趣地离你而去。
我常讲一句话:耳鸣不是“病入膏肓”,它是“病在耳窍,根在五脏”。六味地黄加三味,不是仙丹,是中医对症的精髓体现。你若愿意信它、懂它、用它,它就能在你最烦躁的时候,给你带来一份清静。
健康建议总结如下:
耳鸣频发者,建议晨起一杯温水,三餐定时,晚饭清淡,不熬夜。
每晚用温水泡脚,加入生姜、艾叶,温肾通络,助眠止鸣。
保持情绪平稳,忌怒忌忧,肝气顺了,耳窍也会通了。
定期运动,太极、八段锦、散步皆可,动则生阳,阳生则气血通。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中国药典》2020年版;《耳鸣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