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 鎏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到了汉代逐渐成熟,被广泛应用于佛像制作。早期出土的鎏金佛像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佛像造型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隋唐时期,佛教鼎盛,鎏金佛像制作工艺达到鼎盛,佛像造型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元素,更加圆润丰满、端庄大气。明清时期,鎏金佛像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尤其是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及藏传佛像,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成为后世收藏的珍品

制作工艺

  • 制金泥(杀金)
    :将金砸成薄薄的金片,用剪刀剪成细细的金丝,把金丝和汞(水银)按照 1:6 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 600-800 度,生成金汞齐泥状混合物。
  • 制作抹金棍
    :把紫铜棒一端砸扁,磨光滑之后,用酸梅汤浸泡后再沁入水银中,待铜棍的扁平端变白即可。
  • 涂抹金泥
    :用事先做好的抹金棍,蘸 70% 的硝酸,涂抹在铜胎体上,然后再铲金泥涂抹在铜胎体表面,并用头发制成的发栓,蘸 50% 硝酸按压金汞齐涂层,使鎏金表面更加均匀。
  • 烤金(开金)
    鎏金佛像
    :用火加热使汞挥发出去,300-500 度时汞开始析出,鎏金表面会出现水银珠,再用鬃毛刷将水银珠拍散。水银慢慢析出后,鎏金层慢慢由白色变成黄色。汞再加热后生成的氧化汞,会在金层中有所残留,需用铜丝蘸皂角水轻轻擦拭刷洗,再烤,以免造成颜色不匀。最后用玛瑙制成的牙子,反复将金层压实,提升鎏金的附着力。

艺术特点

  • 造型多样
    :有坐佛、立佛、卧佛等不同姿态,还有各种菩萨、罗汉等形象。如北魏的鎏金铜佛立像,呈现出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身披袒肩式袈裟,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做出无畏印的手势,脚部赤裸,站立在莲花座之上
  • 纹饰精美
    :佛像的服饰、背光、莲座等部位常常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如火焰纹、云纹、莲花纹、忍冬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寓意。如唐代鎏金铜佛菩萨像的圆形镂空背光外沿雕火焰纹,最上端雕一倒飞的飞天,佛、菩萨前左侧还有一力士,弯腰举臂,威猛而立
  • 色彩华丽
    :经过鎏金处理后,佛像表面呈现出金色的光泽,宝光四射,给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使其在视觉上更加引人注目,增强了佛像的艺术感染力和宗教神秘感。

保养方法

  • 避免碰撞
    :金的质地较软,鎏金佛像在存放和搬运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发生碰撞,以免造成佛像表面的金层脱落或佛像本身损坏。
  • 清洁灰尘
    :表面的灰尘尽量用软毛刷或者软羚皮拂拭,遇到难以去除干净的,可用乙醚、苯、中性肥皂沫或者 10% 氨水来清洗,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
  • 去除锈迹
    :掺铜的鎏金佛像易出现绿色的薄锈,可用酸类或氨水除锈;掺铁的鎏金佛像易出现红锈,可用盐酸去锈;表面残留的石灰质锈壳,可用 1% 的稀硝酸溶液局部擦拭除净。

下面是我拍的一些博物馆里的鎏金佛像
1.国家博物馆
2.南京博物院
3.天津博物馆
4.河南博物院
5.上海博物馆
6.新疆博物馆
7.重庆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