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侦察手段远不如今天这么多样化,有时想要判断敌军的部队类型,不仅仅依赖于视觉观察,更要通过“聆听”来辅助判断。举个例子,当我们接触到敌军时,如果发现对方装备了大量冲锋枪和轻机枪等自动火力武器,却没有看到迫击炮或重机枪的身影,那么很有可能我们已经接近了敌军的高级指挥部。因为这些高层指挥官身边通常会有一支警卫部队,提供密集的自动火力支持。

虽然警卫部队的火力确实非常强大,但由于规模有限,它的持续作战能力常常无法持久。因此,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会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大在这一方向的攻击力度。往往,一旦摧毁了敌人的警卫部队,他们的指挥中心很可能随之暴露,取得的战果也会异常丰硕——可以消灭或俘虏大量敌方指挥官,摧毁敌方指挥机构,同时缴获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于战争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胜利。

在许多关于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这种现象也有很生动的表现。例如,剧中常常看到国军指挥官的周围被一群警卫包围,而这些警卫通常装备着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当我们的突击队接近这些指挥官时,敌人的警卫部队会立即展现出其强大的冲锋枪火力,密度远超普通步兵部队,因此可以很容易判断敌军的属性。

那么,现实中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以美械步兵师为例,来看看它的实际情况。

美械步兵师的师部共有133人,包括师长在内的主要军官通常配有手枪,其他卫士及军士则装备了8支冲锋枪和42支步枪。当然,部分优先装备的部队,卫士们甚至装备了M1卡宾枪。而即使这些卫士配备了M1卡宾枪,师部的卫士数量仍然不足以承担全面的警卫任务。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师长等高级官员,而师部的步兵手并非专职战斗员,更多的是仅仅配备武器的辅助人员。

真正负责美械步兵师师部警卫任务的,是直属于师部的特务连。这个连共有177人,几乎全员为战斗员。提到“特务”连,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影视剧中那些搞情报、执行破坏任务的特工,但在当时的军队编制中,“特务连”通常是多功能的,有时它包括技术兵种,也有时是专门的警卫部队。对于美械步兵师来说,特务连的主要任务就是警卫工作。

由于特务连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它的武器配置自然也很强大:配备了18挺轻机枪、30支冲锋枪和96支步枪。连长和高级军官也会装备手枪,尽管这些数量并未被详细统计。看到这里,熟悉当时军事装备的朋友一定会感到惊讶,因为18挺轻机枪绝非小数目。在抗战期间,国军一个标准步兵连大多只有6挺轻机枪,装备较强的部队最多也就是9挺。而在美械师的特务连中,18挺轻机枪的配置无疑是一项强大的武器系统。

如果你看过《亮剑》这部剧,应该记得李云龙在与老战友谈笑时,提到自己团里装备了20多挺轻机枪,他对此感到非常自豪。一个团拥有如此多的机枪就已非常不错了,而美械步兵师的特务连竟然能配备18挺轻机枪,足以让李云龙也感到钦佩。

除了18挺轻机枪,特务连还配备了30支冲锋枪。具体这些武器如何分配呢?特务连分为几个战斗单元,首先是连部。连部由18人组成,主要不是战斗人员,而是包括炊事员、文书等非战斗岗位,配备了3支冲锋枪和3支步枪。接下来的战斗单元是三个排,每个排下设两个班,每个班分为三个组,这样的编制也使得每个排具备较强的火力和战斗能力。

两个连就装备36挺轻机枪,一旦抓住了,几乎肯定“有大鱼”

在实际战斗中,这样的特务连通常以较小的单元进行战斗。每个排配备的轻机枪和冲锋枪,几乎与普通步兵连相当,而整个特务连的战斗力也可媲美一个强化步兵连。这样精良的装备,使得特务连在警卫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火力。

除了特务连,搜寻连也可以充当警卫任务。搜索连的任务原本是进行侦察,但由于其直属于师部,可以随时调动,因此也承担起警卫任务。美械步兵师的搜索连同样配备了18挺轻机枪,武器配置与特务连相当,冲锋枪的数量甚至更多。其最小作战单位也是“组”,这一点与特务连相似,都是以小单元进行作战。

总的来说,两个直属于美械步兵师的战斗连队——特务连和搜索连,总共不到400人,却拥有36挺轻机枪、84支冲锋枪和176支步枪,火力极其密集。这些部队没有重机枪和迫击炮,依靠轻机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展开作战。遇到这种装备的敌军单位,往往意味着他们正是美械步兵师的师部警卫部队。而在实际作战中,这些自动火力的单位虽然火力密集,但持续战斗力相对较弱。一旦步兵突击队发动进攻,并且配合迫击炮等重武器打击,敌方的高级指挥部很快就会被摧毁。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常常组织突击队进行穿插作战,最直接的目标之一就是找到敌军的高级指挥机构并将其摧毁,这样的战例在战史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