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跟大家聊聊前屈。上图除了图二是网红的前屈,从图一顺延,分别是李小龙先生、艾杨格大师、帕达比.乔伊斯父子、现代瑜伽之父克瑞斯那玛查亚。
一是人类从四肢爬行进化到双脚着地,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屈髋能力,比如走路,弯腰,坐姿等无时无刻都是屈髋能力。甚至可以说,生活中的一切动作都离不开屈髋能力。
二则是,随着年纪增大以及对身体无意识的使用,导致屈髋能力急剧下降,也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不良体态,皆是源于屈髋能力不足。
那屈髋能力不足,会伴随哪些能力的下降?首先要看下,屈髋跟身体内部哪些结构与组织相关。这一点,也是我经常发的那张前深线的图。
从肌筋膜角度,屈髋能力就是这条前深链在发挥作用,其中重要的两条肌肉,就是腰大肌与髂肌。但你会看到腰大肌上端与膈肌、脾胃相连。
因此,当屈髋能力弱,也就意味着腰大肌无力,或者说失去弹性,没有能量,这间接会影响呼吸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呼气能力,也就是膈肌上提能力),紧接着胸廓扁平、膈肌下沉小肚子突出,髂骨外翻、骨盆扁平、腰长腿短,胸椎僵直等一系列症状就出现的。
你会发现当提到屈髋,并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身体整体结构力平衡的问题。选择前屈,就是因为这个体式的客观构造,就是一个激活前深链,上提膈肌,改善呼气能力的体式。
因此,当我们再提到一个动作的时候,不管这个动作是前屈还是其他,练习它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炫酷或者达到某个外界的标准。而是为了借由动作本身的结构去恢复身体结构力的先天平衡。
再具体一点,借由一个动作外在的形,恢复先天结构力的正,找回骨骼关节本身的运动轨迹,进而回到螺旋劲,实现结构阻力最小,效率最高,这间接也就实现了止漏聚气、凝神心安的目的。
所以,在没有这个共识和前提条件下,讨论任何一个体式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练习体式没有任何外界的标准可以去执行去满足,向外的念头对于精气神来说都是“漏”,因为你在借由练习动作,达到某种高度,以获得外界认可以满足小我,滋养小我膨胀。这个过程里所有的努力都会“漏精气神”。
也就是说,任何动作本身都是中性的,你要拿来怎么用,如何用,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这个才是你练习体式或者动作的初心。
显然,今天这篇文章讨论的便是,如何借由一个动作去修复结构、恢复先天结构,濡养精气神的。
那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个正确的前屈是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借用李小龙与网红的前屈做对比,为什么同样一个动作,大师们可以恢复结构,可以做到止漏聚气,而网红们却在漏气。
其实不用具体分析,大家在视觉上就有强烈的视觉反差。其他几位大师都是与李小龙先生一样的结构力,只是内在有层次差异。
前屈的本质是屈髋,那屈髋用结构语言,再具象一点就是,髋关节的内部运动,再具体一点就是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相对运动。
好的境界大都是源于细节的连续性,也源于感知颗粒度的细微程度。
看到上述这个图,你会发现,要有李小龙先生那般看起来就是生命力呼之欲出的前屈,一定不是简单比拉伸或者柔韧度,比柔韧度,下图网红的是胜出的。但如果让你选择,定会选择前者,没有复杂的原由,就是一眼万年。
看似是动作,但背后是对先天结构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大脑的控制能力,也就是你首先知道什么是结构的客观规律,尔后身体又感知到了这个客观规律,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无限靠近,也就是他身体呈现的就是自然的样子,你看起来,那就是生命力本力。
因此,这中间是认知、感知、觉知、意识、感觉的细腻度的差异。而这几个元素都是需要一个人心神收摄,向内深度看见的。
除了知道屈髋是髋臼与股骨头相对运动外,下一步就需要你能感知到髋臼与股骨头,完成它俩的分化。但绝大数人无法细微感知到自己的髋关节,对于二者的分化,更是感觉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屈髋,你只能让整个骨盆去往前屈,做出一个“屈髋”的形,再加上能够满足“腹部贴大腿”的执念,于是就是拼命的拉伸腿后侧的肌肉,把坐骨往上翻,腰椎不断拉长。
但是,你会发现在这种认知之上的前屈,身体力线没有制衡,全部都是往一个方向走,甚至会把来自足踝的力一直往上拉,这个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刚开始你会感觉到欣喜,腹部越来越靠近大腿,身体还会有“柔软”的假象,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个前屈的程度会越来越深,也许你觉得是好事,但时间再久一些,你就发现身体没感觉了,像是找不到边界了。
结果就是,人越来越软,但就是没力气了,腰长腿短、骨盆变宽、下肢沉重、呼吸急促、焦虑失眠、容易恐惧。
别问我为啥这么说,都是亲身经历。我来分析大师们的动作,并不是因为我练的比他们好,恰恰是因为自己走过弯路,身心受伤,才老老实实研究身体规律,扎实践行才慢慢恢复,即便是现在,也在恢复的路上,对大师们的呈现更是深深地敬畏。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最开始写的,借由一个动作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满足什么?这就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拉住风筝的那根线,也就是阴阳法则。
只有平衡,你才能实现空间与弹性,而要实现这两者,你就要具备整体认知,只有整体认知,让你既能占据高位,又能深入细节。不失整体又可以极具精微。这样才能慢慢恢复整体张力的平衡度。
除了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分化,同时还需要骶髂关节的分化,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活动度只有几毫米,却是骨盆内部运动的起点。髋关节内部要分化,骶骨也要延伸,地方不大,却需要精微的延展力,骶骨上半部分往上,下半部分往前往下,经由盆底肌-耻骨-腹肌,形成身体前侧上吊的力。
也就是说,前屈最终是源于这股上吊力,与脊柱之间形成前后的撑拔的力。从上面这张图你不难发现,这个前后的力圆也就是任督二脉。只是在经脉角度,叫任督二脉,小周天,在力线角度,就是整劲。
因为只有这个连贯的力圆,你才能让这个姿势前后左右上下都有制衡,才知道做到每一步,该如何去调整平衡。
在去观察李小龙先生的腹股沟,你会发现他的腹股沟处有很大的空间,并且有一股向上的支撑力。而网红的图,你会发现腹股沟是折叠的。这个折叠就是她没有在髋关节处做屈髋,只是把骨盆折叠压向大腿的结果。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构上的一丝细节,在无形层面的气与能量却南辕北辙。这个动作是伤还是补,考验的并不是一个人物质身体的能力,而是一个人的心智力。
4、在屈髋过程中,专注髋关节、骶髂关节、骶尾关节的对拉撑拔感;
5、慢慢找到兜尾闾的力,并将这股力逐渐蔓延,与整根脊柱形成对拉撑拔力。
为什么我会在写完前面20多万字才来拆解一个体式,因为人从来不缺大脑的知识,大脑的知识只能是粗大的线条。但唯有细节与细腻的感知才能让一个人深入自己,探索自己进而与自己建立深度关系,逐渐走向成为自己的路上。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