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说到历史知识冗长复杂,它的编写有一定的逻辑。即以时间为线,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五个方面来编写每个朝代的历史。政治内容的部分,我们已在上期说过,也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们上期的内容(历史思维讲解(二)如何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众所周知,政治制度的出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王朝兴衰、制度变革、城市崛起,都与经济息息相关。理清了其中的基本脉络,我们在历史学习方面也会轻松一些。

今天,我们就以中国古代经济史为例来理一理经济史的底层书写逻辑。中国古代史的经济部分看起来十分繁杂难记,但是你只要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去比较,通过理解记忆,就能得出一定的规律和结果其实大部分经济史的底层书写逻辑,不外乎从生产工具、赋税制度、城市的建筑及发展、商业经济与货币、手工业等五个方面来编写。

别中国看古代经济史内容多,只要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根主线,再理清几个关键方面——”生产工具、土地、赋税、商业货币和经济重心变迁”就能拨云见日!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脉络:

1、奠基与转型(先秦)

从“靠天吃饭”到“家有恒产”

原始采集渔猎——原始农业(粟、稻)

夏商西周:土地公有制(井田制雏形),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效率飙升)→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初税亩、商鞅变法)。小农经济成为基础。商品经济初步活跃(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2、发展与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

    (大一统下的繁荣与隐忧)

:统一度量衡、货币,修驰道(国家级高速公路)

 汉:小农经济繁荣(文景之治);重农抑商强化;盐铁官营;丝绸之路开通。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兴起(东汉)。

 魏晋南北朝:战乱导致北方经济破坏;人口南迁加速江南开发;均田制(北魏)试图解决土地问题。

3、繁荣与开放(隋唐)

      (“充满活力”)

:大运河贯通南北。(大工程)

:均田制、租庸调制鼎盛(前期);农业技术进步(曲辕犁、筒车);手工业发达(唐三彩、丝绸);商业繁荣(长安、洛阳),坊市制度严格;陆上丝路鼎盛,外贸兴盛;安史之乱后,均田瓦解,两税法(按财产征税)开启赋役制度新阶段。

4、 变革与高峰(宋元

    “商业革命”“重心南移”

:农业革命(占城稻、梯田);手工业革命(煤铁、瓷器);商业革命:坊市界限打破,城市繁荣(《清明上河图》),纸币“交子”出现,海外贸易(海上丝路)空前兴盛。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大一统促进贸易;纸币(钞)成为主币但管理不善导致通胀;海运漕粮。

 5、成熟与转型(明清)

      “白银时代”“暗流涌动”

:初期恢复小农经济;中后期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白银成为主币(一条鞭法推动赋役货币化),市镇经济勃兴(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雇佣劳动)。

  清: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人口激增;传统农业经济达到顶峰但面临压力;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受限;中后期面临内忧外患,传统经济体系走向衰落。

透过现象看本质,梳理完脉络,我们发现经济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推动,本质在于以技术革命为驱动,所有制变迁为主导,分配制度的调整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推动。

让我们从生产工具、赋税制度、商业经济与货币、城市的建筑及发展、手工业等五个方面具体来看:

(1)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任何一个经济形态所必不可少的。我们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 基本脉络如下:

 A.原始人群用的是打制的或者磨制的石器

 B.夏朝奴隶制社会时开始出现使用铜器,而且出现了石刀石镰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C.春秋末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出现了私田,从而使井田制逐渐瓦解,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D.秦汉时期铁农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且传到西域、越族等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E.西汉时期提花机的使用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

历史思维讲解(三)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底层书写逻辑

 F.东汉使用水力鼓风冶铁更是一大创举。

 G.三国两晋南北朝翻车(一种龙骨水车)的发明。

 H.唐朝的改进及筒车的发明等。

  这些生产工具看似没什么联系,其实它们都是在以前某种工具的基础上发明的,这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创造的。这类历史知识点种类多了容易混淆,我们可以这样串联起来比较记忆。

     (2)赋税制度

   赋税是封建社会才有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没有发展到有赋税的程度,它也是与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相适应的,但不同的赋税制反映不同的具体的社会情况。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利用表格把知识点串联对比记忆。

通过结合对比发现: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收税由实物到货币)封建国家对人们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到了清朝前期,中国的农业十分的繁荣,手工业蓬勃发展,商业十分活跃。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原始公有(井田制雏形)到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到国家尝试干预分配(均田制)、再到(宋以后)私有土地兼并深化。

      赋税制度:从劳役地租(助、彻)到实物地租(租)、货币地租(庸、调折钱);从人头税(算赋、口赋)为主转向财产税(两税法)为主,最终并入田赋(摊丁入亩)。发展趋势是从人身控制转向财产控制,从实物劳役转向货币化

(3)商业经济与货币

        商业经济与货币从“末业”到不可或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政策转变:从早期“抑商”到商业繁荣(唐宋

城市变化:城市(市坊制度打破)、从地方集市(草市)→区域性市镇→全国性商业城市(长安、汴梁、临安)→国际贸易(陆海丝绸之路)。

钱袋子变形记:实物货币(布帛、谷物)→金属货币(铜钱为主)→纸币(交子、会子)→白银货币化(明清主流

   城市变化、货币形态演变都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面貌,经济繁荣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大都市,进一步带动了贸易来往,开启了国际贸易之路。

经济重心为何“一路向南”

(上演地理大挪移)

核心现象:先秦秦汉的黄河中下游(北方)到唐宋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南方)的转移

从具体原因来看:

北方(掉队原因)

战乱频仍:魏晋南北朝、安史之乱、宋金元对峙。生态破坏: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南方(崛起密码)

相对稳定、大规模移民(带来劳动力与技术)、优越自然条件(水热、河流)、持续开发(水利兴修、圩田、梯田)、海外贸易刺激。地理环境、人口迁移、技术进步、政治格局共同塑造区域经济格局。

    通过分析其深层原因,我们明晰了经济重心迁移的缘由,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中国古代经济史发展的趋势。

(4)城市的建筑与发展

 我们可以从各个朝代城市的建筑方面了解我国经济及政治发展状况。如:唐朝时的长安布局严整,结构严密,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亚洲的经济文化交际中心,反映了当时唐经济的繁荣,有市有坊说明商业区与居住区分开且对市有严格的限制,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程度不高。元朝大都,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各国的使节商队通过陆路、水路来到大都,市坊的界限早在北宋时已被打破,到这时更不用说了,明朝北京更是另一番景观。这反映了从唐到明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末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手工业

   手工业在中国古代史上提到的实在很多,很难记,我们需要分门别类用一根根主线把它们给串起来就好。

   如:冶铁业:春秋时期皮囊鼓风冶铁,战国时木炭作燃料,西汉时始煤作燃料,东汉时水力鼓风冶铁,明朝时焦煤作燃料这反映了人们冶铁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经济史,需要把握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从生产工具、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商业经济与货币、经济重心迁移等五个方面理清其中的脉络,利用表格等学习工具,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比较记忆,在此基础上后续做各种题才能更清楚其中的逻辑。

     说了这么多,你觉得哪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最超前呢?或者对于”资本主义萌芽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亮出你的观点!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我们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感谢你的相伴,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底层书写逻辑,敬请期待!


撰稿:李李
图文编辑:墨鱼泡泡
来源:文章中图片来源网络。如存在图片使用不当或者侵害您的权益,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