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七年(611),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
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勣也都前往参加。
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大业十二年(6),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
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
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
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
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陁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
李密认为张须陁勇而无谋,遂建议翟让与张须陁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
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陁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
张须陁本来掉以轻心,更加突如其来的强兵,使他措手不及,战败被杀。
这次失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
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沉重打击。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济贫。贫苦农民大量参加起义军。
隋朝在洛阳的越王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二万五千人前往镇压。翟让、李密预先侦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表面看到瓦岗军的人数不多,遂麻痹大意起来,瓦岗军乘隋军初来乍到,饿饥疲惫之时,大举进攻,隋军大败,死者十之五六。
刘长恭仓皇逃回东都。瓦岗军得到大量的辎重器甲,力量壮大,声威大振。
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致使东都粮食缺乏,陷入困境。
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开仓济贫,起义军增加了二十多万。
这时,瓦岗军有数十万之众,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
瓦岗军还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明确表示要推翻隋炀帝政权了。
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了。
由于李密在屡次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其威望也就越来越高,翟让遂主动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
后来,翟让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劝翟让夺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后李密杀了翟让。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武德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对宇文化及作战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严重。
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了。
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的隋军,割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迫使隋炀帝陷入江都孤岛,不能控制全国。
最后虽然也走向失败,但仅有的洛阳隋军残余势力也已面临末日了。
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杜伏威、辅公祏起义是在大业九年(613)年底。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由于其“家贫无以自给”,遂和有“刎颈之交”的辅公祏聚众起义。
在和官军作战时,他非常勇敢,“出则居前,入则殿后”,从而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很自然的成了领袖人物。
杜伏威起义后,先入长白山,加入左君行领导的起义军。后来,由于和左君行意见不合,离开长白山,转战到淮南去了。
这时,在下邳有一支苗海潮领导的起义军。杜伏威为了壮大力量,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苗海潮率众加入自己的队伍。
另外,还有海陵赵破阵领导的起义军也被并入了他的队伍。
这支起义军的力量因此就更加可观了。
正当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发展壮大的时候,隋朝的校尉宋颢率军前来镇压。
起义军与隋军稍一接触,即佯败后退,诱隋军入葭芦中,然后纵火焚烧,使隋军全军覆没。
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又派右御卫将军陈稜带精锐部队八千人进攻起义军。
陈稜慑于杜伏威军的威力,不敢正面进攻。杜伏威为了激怒陈稜,派人送他一套妇女衣服并致书称他“陈姥”。陈稜恼羞成怒,倾巢而出。
杜伏威身先士卒,农民军奋力冲杀,隋军全线溃乱,陈稜仅以身免。杜伏威乘胜攻破高邮,占据历阳,在历阳自称总管,同时,还派遣所部分别取得附近许多地方。
在这种形势下,江淮之间许多小股起义军纷纷加入这支队伍,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就成了江淮一带力量最强大的起义队伍了。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以后,杜伏威向洛阳的越王侗上表称臣。
越王侗命他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不过,当时隋朝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越王侗并不能支配杜伏威,所以,事实上杜伏威的起义军仍然是一支独立活动的力量。
武德二年(619)八月,杜伏威又向唐朝投降。
唐高祖命他为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进封吴王。以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
武德五年(622)七月,杜伏威到了长安。第二年八月,辅公祏又举兵反唐,并于丹阳(南京)称帝,国号为宋。
唐高祖命襄州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齐州总管李世勣等,分别进军淮南,镇压辅公祏。
武德七年(624)三月,唐军攻破丹阳,辅公祏战败,出走途中被俘。辅公祏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但是,在长期战争之后,社会生产急待恢复,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所以人心思安,希望能有安定的环境。正因为这样,辅公祏起义就不能像王薄起义那样,点燃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因此,它不能像隋末农民起义那样,迅猛异常,势不可当,而是很快失败了。
由此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不能超出他所处的时代所允可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