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时代
▲海圻号在英国试航
19世纪末,彼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政府深刻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为重振海军雄风,清廷决定继续向西方订购先进的战舰,“海圻号”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1896年,它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船台上缓缓露出轮廓,两年后,正式加入了北洋水师的行列,成为当时中国海军中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战舰之一。
技术与荣耀的结晶
▲海圻号尾部特写
“海圻号”装甲巡洋舰排水量达4300吨,全长约120米,不仅体型庞大,而且装备精良。她主要搭载了两门203毫米主炮、十门120毫米速射炮,以及众多小口径炮和鱼雷发射管。防护方面装甲最厚处达到8英寸,炮塔装甲也有相应的强化。动力系统采用燃煤蒸汽机,最高航速可达24节。这艘战舰的设计与建造,凝聚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海军科技,也寄托了中国海军现代化的梦想。
破浪前行,环游世界
▲海圻号参加英王加冕仪式
如果说“海圻号”仅仅是一艘强大的战舰,那么它或许不足以载入史册。真正让它名垂青史的,是其1911年的一次壮举——环球航行。这一年,清政府派遣“海圻号”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这不仅是中国海军首次跨越大西洋的远航,也是中国海军向世界展示自身实力和开放姿态的重要一步。从上海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经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大西洋,最终抵达英国朴茨茅斯。
▲程璧光与纽约市长等人合影
1911年,拉美发生严重排华事件,“海圻号”在英国参加完庆典后,继续其环球之旅,访问了美国纽约、古巴哈瓦那等地,并在古巴停留慰侨期间,舰上官兵参加了古巴独立10周年的庆祝活动,不但展现了友好的国际形象,还捍卫了国家和侨胞的尊严!“海圻号”沿途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传播中国形象的使者。
革命的见证与选择
▲1911年,海圻号抵达纽约港
正当’海圻号’准备启程回国之际,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这一消息传至海外,“海圻号”舰长程璧光当即决定支持革命,将舰上旗帜更换为五色共和旗,宣布效忠民国政府。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海圻号”全体官兵的家国情怀,也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出了与旧时代决裂,迎接新生的重要一步。

回归与新的使命
▲程璧光与海圻号官兵合影
完成环球航行的“海圻号”于1912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其环球航行的壮举和归国后的选择,都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此后,它继续作为中国海军的旗舰,参与了多次重要任务,包括护航、巡逻及平叛等。在民国的风雨飘摇中,“海圻号”始终是海军的中流砥柱,守护着国家的海疆。
永恒的记忆与启示
▲海圻号前部右舷特写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圻号”也难逃岁月的侵蚀。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阻止日本海军进入长江中上游,海圻号”在江苏江阴拦江自沉,为抗战尽了最后一份力!虽然“海圻号”最终没能幸存于世,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海圻号”的一生,是中国海军由弱转强,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缩影。它不仅仅是一艘战舰,更是一种象征,提醒我们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珍惜和平,勇往直前。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中国海军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蓝色篇章,而“海圻号”的故事,也将永远镌刻在这片蔚蓝之中。
【主要性能数据】
排水量:4,300吨(标准) 、4,515(满载)
主尺度:长度 130米 ,宽 14米 , 吃水 5.45米
动力:双 轴,17000马力
航速:24节
续航:3,010海里/10节
武备:2座单管 203毫米主炮,10座单管 120毫米副炮,12门 47毫米机关炮,4门 37毫米机关炮,5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防护:主装甲带最厚处5英寸,司令塔8英寸
编制:3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