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介鸣,教授,1916年1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自幼习诵四书五经,学医启蒙于宣统御医彭笠僧,后拜名医施今墨为师,并同时向戊戌翰林周介人求道和研习中医经典古籍。1935年始悬壶北平。曾任阜外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名誉理事。李氏曾赴湖南、天津、西安、成都、河南、重庆、内蒙古等地讲学,先后发表了《施今墨先生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等数十篇论文。
李介鸣教授早年师事施今墨先生,主张中医学术必须推陈出新,要以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阴阳、脉象、气化等理论的实质。临床更应撷取中西医学之精华,使中医学发扬光大,充实于世界医林。李氏在临床上善于治疗脾胃病、心血管病。长于在补脾之基础上调理气机,所治多效。早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门诊时,与同时应诊之长于理血的宋向元先生,被毕业实习生们称为“气血二师“。他治心脏病重视对气血的调理,并提出心血管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故在临证施治时必须辨清标本,主张其标宜通、其本宜补;并区分标本轻重缓急灵活应用,对治疗许多危重证和疑难病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温中止血法治愈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张某,男,61岁。
初诊∶1975年2月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宿有高血压、冠心病及胃溃疡病史。本月4日因至颐和园游玩,天寒劳累,中途又进橘子、午餐肉等冷食,返家后即胃疼不止,并有头晕、畏寒、肢冷,继而呕吐咖啡样物。急送某医院治疗,化验大便及呕吐物潜血阳性。西医诊断为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服药无效,其家属邀予会诊。
诊查∶病人胃脘阵痛,呕吐频频,已近两日未进食,大便色黑,四肢厥冷,畏寒喜暖,头晕心慌,气短神倦,时而恍惚,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辨证∶中焦虚寒,寒邪凝滞,胃络被伤。
治法∶温中养胃,和络止血。
处方∶桂枝9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鹅管石6g白蔻9g佩兰叶3g黄芪12g当归12g白檀香9g白及9g
6剂,水煎服,日进2煎。另用云南白药1瓶,每服0.8g,日服2次。
二诊∶1975年2月13日。服药后,大便潜血转为阴性,胃痛亦减,呕吐止,能进半流食;仍全身乏力,微畏寒,手足欠温,气短懒言,面色少华。舌苔薄白,脉细弱。方法合度,病有转机。上方去白药,改黄芪15g,加党参10g,继服6~12剂。
三诊∶1975年2月25日。胃疼止,能进软食,已无寒象,气力渐增,偶因食之不适而泛酸。
舌答薄白,脉细。胃络已复,寒邪益除,脾胃尚虚。治宜养益脾胃、温中和络,更为散剂,以资调理。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木香30g肉桂15g黄连15g吴茱萸20g炙甘草30g乌贼骨60g佩兰叶30g白及30g白芍30g法半夏30g
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每服6g,日2次。
以上药末服用1料,诸恙悉无,饮食如常,随访至今,从未复发。
【按语】《医方类聚·东垣试效方》中云∶“夫心胃痛……皆因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大痛。“此案原有宿疾,又夹劳倦伤气,暴食生冷,寒积中焦损伤胃阳。寒凝气滞、气,血不通则胃中剧痛;损及胃络,血不归经则呕血、便血;胃失和降,则呕吐不食;阳郁不布、气血两失则畏寒肢冷,面色少华。其治当以止血为先,温中为本,方用白药、白及、鹅管石止血不留瘀;又用黄芪建中汤温中散寒;用檀香、白蔻调气机之升降;用佩兰和胃止呕。二诊之时,呕吐、便血止,方去白药加党参以加强温中益气强健脾胃之功。三诊时,病已将愈,故配散剂,以巩固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