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龙袍金黄,凤衣赤紫’——提起古代帝王的服饰,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金碧辉煌的黄袍。

然而,你可知道,皇帝专属的黄色龙袍其实并非自古有之?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代帝王的服色可谓五彩缤纷,各有讲究。

那么,不同朝代的皇帝究竟偏爱何种颜色?享誉盛名的皇家黄袍又是从何时开始成为帝王的标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古代帝王服饰的神秘面纱,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着色工艺

在旧石器晚期,人类已有染色行为。山顶洞人遗址出土有用赤铁矿粉涂染的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证明当时人类已经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染色材料装饰自己。

到了商周时期,在纺织物上染色已经非常普及,并有专门设有“染人”一职的记载,“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掌凡染事。”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色彩来源基本有三种:

一为染色,冕服颜色整体深暗,古代要染出深暗的色彩,需要经过多次浸染。

所染次数越多,染出的色彩就越深。冕服中的玄纁要经过多次浸染才能得到,这与当时采用的染料多来自于自然界有关。

这些染料的亲和能力普遍较低,要获得深一点的色彩,只能逐次浸染,使颜色不断变深。

二为彩绘,就是用笔蘸上颜料在服装面料上直接绘制图案或色彩。

三为刺绣,是由绣针牵引彩线在面料上扎刺花纹的工艺。

而上衣的纹样是通过彩绘实现,下裳的纹样则通过刺绣实现,于此表示上下有别、上尊下卑的观念。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色彩的基本构成

“玄黄”色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是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基本形制,其目的不是为了实用,也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服从“立象尽意”思想观念。

正如《周易》中所说:“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

这就形成了与天象、卦象、自然物象相应的服饰形制,不但形制上体现与“象”相对应,色彩也是如此。

《续汉舆服志》:“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因为“天玄地黄”,所以帝王之服曾是玄衣黄裳。

上衣在上,为乾,象征天;下裳在下,为坤,象征地。因此,玄黄色象征天与地,又因为天尊而地卑,上衣须用玄色,为“正色”,下裳须用“间色”。

又有“玄衣纁裳”之说。纁,就是玄色,黑中带赤,象征未明之天;纁色,赤色。色,白色的复合色,象征大地因为象征天地。

所以玄黄(纁)色成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等级最高的一对色彩搭配应用在帝王服饰中,是权威的象征。

汉代帝王冕服运用了上玄下纁的色彩搭配,用色彩来表示汉代“天人感应”的思想。这种色彩搭配在此后历代冕服中都有相应的体现。

“五行”色,“五行”意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并认为其是产生万事万物本源性的五种元素。

阴阳五行学说将五行与五色相配属,并将色彩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用木、火、金、水、土来对应青、赤、黄、白、黑。

五色为五行的象征,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四时万物本身色彩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因此,青、赤、黑、白、黄五种颜色被认为是“正色”。

在古人看来,“正色”要比“间色”高贵,除了玄纁色外,“正色”被运用到帝王服饰中。

据《后汉书·舆服制》规定,皇帝服饰有祭服和常服两种,皇帝在祭祀天地和重大朝会时穿冕服。

平时的朝服头戴通天冠,穿“五时色”的袍服,即春青、夏朱、夏末黄、秋白、冬黑,寓意祭祀东西南北四神和黄帝。

而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冕服色彩就根据五行色而来,祭祀五帝时,帝王分别穿着青衣青冕、赤衣赤冕、素(白)衣素冕、玄衣玄冕、苍(深青)衣苍冕。

可见,帝王服饰纹样中受到了五行色的影响,也是帝王服饰中比较常见的色彩搭配。

其目的是维护礼制,建立社会礼仪规范的需要,并对以后帝王冕服、常服都有直接的影响。

此外,不同朝代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的色彩语言

顺应天道。把天、地与衣裳相对应,是中国先民适应原始宗教的需要,衣裳既有实用的一面,又有人神相通的象征意义。

在等级鲜明的社会,人神相通的服饰内涵会渗透到帝王等特殊阶层的衣冠中,孔子曰:“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历代帝王都爱穿何种服色?皇家专属黄色袍服是从啥时候开始的?

帝王服饰行为必须与天道相合,不仅区分帝王独尊的特殊意义,更有与天道相顺应。

按《周礼》记载,帝王冕服有六种,这些冕服根据祭祀的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其共同特点是“象天”。

《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祭祀西方之神和秋月,穿素(白)衣素冕,反映出应五行五方思想及于物相类似性思想,在服饰色彩上顺应天道。

东汉时帝王穿“五时衣”。春,青色;夏,朱色;季夏,黄色;冬,黑色;秋,白色。以应五方五行。

因为在阴阳五行系统中,春、夏、秋、冬、季夏分别与青、朱、白、黑、黄相应,使帝王穿着的色彩与四季的色彩相适应。

通过色彩顺应天时一直保留到清代帝王服饰色彩中。

在帝王服饰的纹样色彩中,同样贯彻了顺天道的观念。

《书·益稷》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证明五色被应用到冕服的纹样中。古人制作器物要“尚其象”,所谓“象也者,像也。”

服饰上的象征性符号是与原型相似的图像,冕服服饰中的纹样色彩是古人根据相似性原则并结合五行学说形成的。

日月星的色彩,因其光而取象白色。山龙取象青,山的自然色为青,而龙在上古已有象征东方的观念,东方色青。华虫黄也,取象华丽。

宗彝的色泽取象白,宗彝有虎,五行中虎代表西方,西方色白。藻色有白有赤。粉米色为白,因其本色而取。

火取其赤色,因火色本赤。黼,白与黑相次文,做斧形,取象于刃白銎黑。黻,黑与青相次文,作两兽相背形,取象两兽色,左青,右黑。

劝善惩恶。圣人通过封象来创造器物,使之与自然事物联系起来,通过自然的具象事物与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以劝善惩恶之心,寓于寻常日用的器物上。

在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中,其服饰形制、色彩、纹样都会规劝帝王重视道德教化,其一整套服饰制度与道德教化融为一体。

如冕冠上的充耳,其目的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引申为规劝帝王对小人之言要充耳不闻、要分辨是非、扬善惩恶,以劝善惩恶之心寓于在寻常日用品上。

在服饰色彩中,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装饰必须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发现人的高尚品德,彰显人性的善。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青、赤、黄、白、黑分别与智、信、仁、勇、严五种品德相对应。将色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的体现。

如素服为常用在丧服上,素服也用于天子自责,据《礼记·玉藻》记载:“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帝王通过穿着素服,反省自己的失德。

在中国传统戏剧脸谱中,不同的色彩有其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的性格特征,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等。

可见,色彩成为规劝帝王扬善惩恶的手段之一,暗示人性的品德,并在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区分等级尊卑。以服饰分尊卑,就是通过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面料等标示人的社会地位尊贵或卑贱,并建立封建社会相适应的服饰制度。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所谓的人文制度,多是将具体的物与抽象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贵贱等级等联系起来。”

服饰色彩通过真实、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些现实关系,再与抽象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贵贱等级等联系起来,以此来标示人的社会等级地位。

从周至明,受文化观念的影响,玄纁色和五行色系统构成了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的基本色彩搭配。

玄纁色系统是凌驾于五行色系统之上的色彩搭配,其等级最高,多用于历代帝王的冕服上。

隋唐时期开始采用色彩区分等级,并把黄色作为帝王日常服饰穿着的颜色,“至隋炀帝巡游无度,乃令百官戎服从驾,而以紫绯绿兰色为九品之别。”

到唐代帝王服饰依旧是玄衣纁裳为底,十二纹章采用五行色的冕服为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装,但是平时也穿朱黄色的常服。

唐初因袭隋制,普通百姓还可以穿戴明黄色衣服,只是不能穿朱黄色,但是到后来,由于明黄和朱黄太容易混淆,所以凡是黄色系的衣服都被禁止了。

“自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逐禁止士庶不得服,而服黄袍有禁自此开始。”

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从画中可以明显看出唐太宗穿着黄色的服装。

自唐后,天子专用黄色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宋元明清亦如此。

根据乾隆时期制定的《大清会典》规定,明黄色只有帝王才可以用,皇帝的冬夏朝服以明黄色为主,明黄色是清代帝王服饰主要色彩基调,显示帝王的尊贵。

而无论是玄纁之色的穹苍莫测,还是五行之彩的斑斓夺目,都凝聚了古人对天道的敬畏、对道德的渴求以及对等级秩序的维系。

这些饱经岁月洗礼的色彩,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更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