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谁写的?是用什么字体写的?这两个问题即使是不懂书法的朋友也能脱口而出“王羲之,行书所写”。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兰亭序》原作如今下落不明,有一种说法是它作为随葬品迈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世人可见的《兰亭序》,都是唐代及以后之人的临本、摹本和拓本。
书法史上对《兰亭序》内容、作者、字体的质疑从未停止。南朝以来,《兰亭序》一文被不少典籍收录,但字数、内容等并不一致,很明显经过了后人的增删修改。姜夔曾说:“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惟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而且北宋王著编修《淳化阁帖》时,也不收此帖。这便是对作者是否为王羲之的质疑。
最关键、最广泛的质疑则是在字体上,姜夔、八大山人、李文田等名家认为,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楷书并没有彻底成熟,草书也尚处于章草、行草过渡阶段,草书中保留几分隶意,因此不会有这么成熟妍媚的行书,即使是写行书,也应当是《十七帖》一类的风格。

这些推断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出土东晋墓志而坐实了,这些考古实物证据证明了王羲之生活的年代,上层贵族真实的书写风格。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指出《兰亭序》其实是王羲之后代智永“伪造”的,而且真实的字体是草书,故宫所藏的《草书兰亭序》就是证据。
原话是:“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智永是陈代永欣寺僧,系王氏后裔,能文善书。”因此,故宫所藏的《兰亭八十刻》文物,才是正统的魏晋笔法,如果我们能将此作临摹通透,便能超唐入晋,得其风采。
此本为明拓宝鸭斋版,白纸挖镶裱蝴蝶装,四开,墨纸半开,每开纵23厘米、横9厘米,原为广东东莞著名学者容庚旧藏。外封题“兰亭八十刻智永”。上署“兰亭诗叙沙门智永书”,下款“绍兴丙辰七月程迈模勒于南陵郡斋”。
此作多露锋轻捷入纸,收笔含蓄回护,少尖锐圭角,转折处多用圆转绞转,笔锋连贯如折钗股,更显沉稳匀整。字形多取纵势且大小相近,强化了草书的符号化特征,将王羲之的“即兴之美”转化为“规范之美”,笔法的纯正与结字的严谨,使其成为后世学习草书的“教科书”,对虞世南、孙过庭等后世书家影响深远。
《草书兰亭序》是故宫的一级文物,也是极为罕见陈、隋时期法帖,更是琅琊王氏草法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我们毕生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