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几张清晰易懂的中国古建筑形式图解,分享一下。根据资料补充一些建筑形式的相关知识,供学习参考。一些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删。
1.亭:
小型建筑、开敞通透(无墙或矮栏)、有顶(方/圆/多角/扇形等)、柱支撑。驻足休息、遮阳避雨、观景纳凉。常位于路旁、水边、山顶、林间。
高而平的夯土或石砌基座。承载建筑(楼阁)、祭祀/仪式(圜丘坛)、观测(天文/气象)、军事(烽火台/点将台)。
一切有屋顶和墙壁围合的建筑空间。屋顶形式多样(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等),有明确室内空间。
两层或以上大型建筑。居住(闺楼)、藏书、防御(城楼)、商业(酒楼)、观景(望江楼)用。强调垂直实用空间。
多层建筑(常两层),底层开敞(支柱层/通道/储物),结构通透。上层封闭空间。四面常开窗或设平座回廊,视野佳。造型较楼轻盈精巧。藏书(文津阁)、供佛(观音阁)、观景(滕王阁)用。
临水或建高台的开敞建筑。 有顶、柱支撑;临水/观景侧完全开放或仅矮栏;其他面或有墙窗。亲水、赏景、休憩。
有窗的敞亮长廊或小屋。空间开敞通透(无实墙或部分矮墙隔扇);多门窗(落地长窗/隔扇门);室内外融合;通风采光佳;风格雅致。书斋、茶室、小聚观景。较亭榭更具“室内感”与文化意趣。
专用于祭祀大典的露天高台。多层(多奇数)汉白玉或砖石砌;平面圆(天)或方(地);规制严格(台阶/栏杆数)。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礼制建筑核心。
仿船形园林建筑(石舫/不系舟)。下部石砌船体,上部木构船舱;多临水或部分入水。 休憩、观景用。寓意“江山永固”、“永不沉没”或文人隐逸情怀。
有顶的通道,柱列支撑,遮阳避雨。通常一侧或两侧开敞(也有暖廊)。形态多变:平地(游廊)、爬山(爬山廊)、跨水(水廊)。连接空间,组织流线。观景带(步移景异),常设坐凳(美人靠)休憩。
佛教汉化后的高耸点式建筑。以奇数层(象征天阳)、多样平面(方/六角/八角/圆)、丰富材质(木/砖/石/琉璃/金属)著称。结构类型有楼阁式(如大雁塔,可登)、密檐式(如嵩岳寺塔,密檐叠涩)、覆钵式(如北海白塔,藏风)、金刚宝座式(如真觉寺塔,群塔拱卫)。
塔的首要功能(佛教): 供奉舍利、佛像、佛经;象征佛法(耸立喻“解脱轮回,直指彼岸”)。
延伸功能(文化载体): 地标景观(如西湖雷峰塔);导航瞭望(如应县木塔);风水镇守(如北海白塔);文脉象征(如大雁塔存经,衍“雁塔题名”)。
独立的纪念性门洞式建筑,由柱、枋、楼(斗拱承托的屋顶)构成。有一、三、五间(奇数象征礼制,五间帝王级)。材质有石/木/琉璃。结构有冲天式(柱超檐顶)、屋宇式(檐顶覆全坊)。
核心功能包括:
旌表纪念: 彰功名、颂德政(如徽州棠樾牌坊群)。
标志引导: 界分空间(如曲阜孔庙“金声玉振”坊)。
装饰美化: 构成景观焦点(如苏州山塘街牌坊群)。
礼制象征: 固化等级(如十三陵神道石牌坊,中国最大,五间十一楼帝王制)。
成对出现于重要建筑群(宫殿/陵墓/祠庙)入口的墩台或塔楼式礼制建筑(中为道路)。早期(夯土高台+木楼观,防御守望)→ 后期(现存多石仿木阙,礼仪象征)。
标志等级与神圣性,象征权力。